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小说中的原型化及其意义

发布时间:2018-04-27 10:32

  本文选题:小说 + 原型 ; 参考:《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摘要】:在小说中,原型化的重要途径,是将现实的人事物象与原型意象彼此交融,或者将原型意象"置换变形",使它与现实人事物象巧妙叠合。原型象征的创造,使作品与人类无限的记忆建立了深层的联系,小说就具有更加丰富而深广的意味。
[Abstract]:In the novel, the important way of prototyping is to blend the realistic human image with the archetypal image, or to "replace and deform" the archetypal image, so as to make it superposition with the realistic human object image skillfully. With the creation of archetypal symbolism, the works have a deep connection with the infinite memory of human beings, and the novel has a richer and deeper meaning.
【作者单位】: 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
【分类号】:I054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生雨;高职教育中怎样开展语文教学[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2 江守义;叙事是一种评价[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3 江守义;叙事中的时序变形[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4 李小玲;从神话到现代——中国文学中的女娲原型[J];北方论丛;2002年02期

5 袁国兴;中国现代“革命”文学叙事倾向[J];北方论丛;2005年01期

6 宋向红;阿尼玛与阿尼姆斯——论曹禺早期剧作的角色配置模式[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7 吴景明;女性崇拜意识与曹禺童年“性别错位”[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8 王洪辉,郝崇;《羊的门》的家族神话与悲剧性反讽——陷落的乌托邦[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9 卿青;试论学院派民族民间舞的存在依据——再看《大地之舞》[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10 陈放;;韩少功寻根小说中对民族文化的反思[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许春翎;;古典文学作品英译中的格式塔意象再造阐释——兼评林语堂译介《浮生六记》中的审美体验[A];福建省首届外事翻译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曹山柯;;从《白雪公主后传》看后现代文学作品中的道德嬗变[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琢;想象力论:大江健三郎的小说方法[D];暨南大学;2002年

2 王文忠;修辞活动的民族文化特点[D];黑龙江大学;2003年

3 池水涌;中国苏州弹词与朝鲜盘索里比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4 陈吉猛;文学的存在方式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5 周芸;新时期文学跨体式语言的语体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6 尹霖;20世纪二三十年代俄罗斯反乌托邦小说探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5年

7 李志强;索洛古勃小说创作中的宗教神话主题[D];黑龙江大学;2005年

8 高迎刚;马一浮诗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9 石秋仙;论中国早期电影与文学的互动关系[D];山东大学;2005年

10 蔺春华;王蒙文化人格论[D];兰州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严灵;论俄语篇章中的景物描写[D];黑龙江大学;2001年

2 潘艳荔;中学语文文学作品鉴赏性阅读教学初探[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3 丁国旗;走出形式主义的牢笼——什克洛夫斯基后期文艺思想探讨[D];郑州大学;2001年

4 叶楚定;中学文学教学审美空白说[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5 李建军;历时之谜与难求之解[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6 李刚;诗歌语言的陌生化[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7 王琴玲;英语电影片名汉译初探[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8 李秀艳;知识的困惑[D];延边大学;2002年

9 谢理开;论金庸小说的生命意识[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10 马宇飞;理想世界的建构与现代性的失落[D];黑龙江大学;200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童庆炳;曹雪芹的艺术观[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01期

2 濮阳翔;浅论狄更斯的《双城记》[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01期

3 钟敬文;晚清时期民间文艺学史试探[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02期

4 劳洪;《聊斋志异》选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02期

5 陈丹晨;真实、理想和小市民习气——几篇有争议的小说读后[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05期

6 萧立岩;高鹗续《红楼梦》后四十回说质疑[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05期

7 邹贤敏;论《创业史》的结构艺术[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3期

8 胡德培;反映农村生活长篇创作的新收获[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3期

9 周祥仑;为贫穷的、不幸的人们呐喊——评田宫虎彦及其短篇小说《画册》、《异母兄弟》[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80年01期

10 孙致礼;精练含蓄的的艺术结晶——试析海明威的短篇小说艺术[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8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心希;;从明清《实录》、笔记看“吕宋洋银”[A];福建省钱币学会成立十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6年

2 顾鸣塘;;论《红楼梦》中人物与回目之关系[A];红楼梦人物论——一九八五年全国红学会学术讨论会论文选[C];1985年

3 何大堪;;论《红楼梦》的人物系统[A];红楼梦人物论——一九八五年全国红学会学术讨论会论文选[C];1985年

4 曾祥麟;;略论贾宝玉的“真”趣[A];红楼梦人物论——一九八五年全国红学会学术讨论会论文选[C];1985年

5 潘绍玺;;爱米丽的表——一个关于时间的隐喻[A];外语语言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6 郭红;;“文献”小说——《嘉莉妹妹》[A];外语语言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7 贺春英;高恋丽;;商业信函刍议[A];外语语言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一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8 梁冬雪;;屠格涅夫六十年代初的创作——《前夜》、《父与子》[A];外语语言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一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9 李蓝玉;;日神的光辉与酒神的激情——《简·爱》创作中的两种艺术冲动[A];外语语言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一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10 潘绍玺;;透过《勿失良辰》看美国社会的婚姻和家庭冲突[A];外语语言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一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俊杰;痞子蔡其人[N];安徽经济报;2000年

2 余迅;张恨水故居寻访记[N];安徽日报;2000年

3 实习生 滕原 本报记者 黄会;席绢盛赞《上错花轿嫁对郎》[N];安徽日报;2000年

4 赵阁;先锋派 大众化 谁领艺术风骚[N];北京日报;2000年

5 建文;电影选择人民 人民一定会选择电影[N];北京日报;2000年

6 凸凹;杜拉斯:文本的表演[N];北京日报;2000年

7 李静;“京味儿文学”走向何方[N];北京日报;2000年

8 陈戎;“走红”是个贬义词[N];北京日报;2000年

9 洪子诚;浩然和浩然的作品[N];北京日报;2000年

10 朱家雄;新生代写作的优势与局限[N];北京日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明姬;孤独者的世界[D];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

2 李凤亮;诗·思·史:冲突与融合——米兰·昆德拉小说诗学引论[D];暨南大学;2001年

3 周南翼;追寻一个新的理想国:索尔·贝娄、伯纳德·马拉默德与辛西娅·奥芝克小说研究[D];厦门大学;2001年

4 魏啸飞;美国犹太小说中的犹太精神[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5 刘艺;镜与中国传统文化[D];四川大学;2002年

6 张羽;泰戈尔与中国现代文学[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7 谢耘耕;从新兴文体到文学“大国”[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8 毛继红;寻找有意味的形式[D];河南大学;2002年

9 刘铁群;现代都市未成型时期的市民文学[D];河南大学;2002年

10 曹禧修;抵达深度的叙述[D];河南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欧美;文学世界的诗性品格[D];曲阜师范大学;2000年

2 朱明建;论五四新文学的现代性[D];曲阜师范大学;2000年

3 朱献贞;先锋小说反向叙事的美学特征[D];曲阜师范大学;2000年

4 顾克勇;明末清初时事小说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0年

5 潘峰;《聊斋志异》对唐传奇的继承与发展[D];曲阜师范大学;2000年

6 王昕;传人性之奇[D];曲阜师范大学;2000年

7 崔蕴华;试论李渔的小说创作[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8 范妍南;中古小说中的判断句[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9 牛鸿英;论老舍小说的三重价值[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10 台进强;论《北回归线》和享利·米勒的“污秽”[D];暨南大学;2000年



本文编号:18103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8103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3eb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