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溢出性重复”与文学他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地位
本文选题:重复 + 差异 ; 参考:《学术论坛》2011年06期
【摘要】:法国后现代哲学家吉尔.德勒兹提出了"同一存在于差异之中"的著名论断,认为"重复"不可能是对某物"原原本本的回复";相反,它在回复中疏离于自身,是不断"溢出"的回复,是面向未来的生成与创造。该观点和我国当前比较文学领域的全新理论"文学他国化"在本质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从某种程度上讲,这类"溢出性重复"正是导致文学作品在译介过程中发生变异和创新,并最终实现"他国化"的直接因素。
[Abstract]:Gill, French postmodern philosopher. Deleuz put forward the famous conclusion that "the same exists in the difference", which holds that "repetition" cannot be a reply to the "original origin" of something; on the contrary, it alienates itself in the reply and is a "overflow" reply. It is the generation and creation for the future. This view has the same essence as the new theory of literature in the field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To a certain extent, this kind of "spillover repetition" is the direct factor leading to the variation and innovation of literary works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and introduction, and the ultimate realization of "otherness".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乐山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基金】:四川省教育厅社科青年基金项目,编号:GY2010B06
【分类号】:I046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继兰;;霍克斯红楼梦习语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6期
2 赵洁琼;;浅谈文学翻译中的忠实与叛逆[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1期
3 杜金燕;;弃“恶”扬“善”——从《林纾的翻译》看创造性叛逆在翻译中的应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2期
4 林娜;;也谈《林纾的翻译》——林纾翻译作品中创造性叛逆的再审[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10期
5 郭雷;刘晓静;;浅谈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11期
6 焦年华;;从许渊冲到庞德:诗歌翻译的创造性叛逆透析译者主体性——《诗经·关雎》的英译个案研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年04期
7 刘文辉;;20世纪90年代传媒建构下的消费文学[J];北方论丛;2011年05期
8 胡江宁;现代阐释学与文学翻译实践的关系[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5年06期
9 陈先贵;;新闻翻译中译者主体性存在之必然性[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年06期
10 南长森;试论出版传媒的公信力及图书传播效应[J];编辑之友;2005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王慧;;论国际新闻报道中的误读现象[A];中国传媒大学第五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伟;文化翻译视野下的“少数民族文学”[D];南开大学;2010年
2 肖显惠;传媒视阈下的“大陆新武侠”[D];兰州大学;2011年
3 周小玲;基于语料库的译者文体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4 张霞;出版与近代文学现代化的发生[D];复旦大学;2011年
5 孙绪敏;论新诗体式之演变[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6 沈杏培;小说中的“文革”[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7 杨拓;电子媒介文学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8 谢华;翻译美学的文化考量[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9 裘禾敏;《孙子兵法》英译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10 许平;品境——细读《神州集》[D];复旦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平;论重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肖艳;文学翻译中的误译问题[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李追坤;杨必译本《名利场》中的女性主义翻译表现及其意义[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陈冬萍;从目的论角度看口译中的积极性叛逆[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周思谕;清末民初对《福尔摩斯探案集》的译介[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徐静晶;论非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谢雨;从译介学角度试析《正义的谋杀者》—分析阿尔伯特·埃伦施泰因对《水浒传》的编译[D];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10年
8 石黎华;传播视野下的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问题初探[D];南昌大学;2010年
9 王淑敏;从学校内的“失败”到学校外的“成名”[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10 王慧;国际新闻报道中的误读现象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道振;;意义阐释和文学翻译的伦理[J];中国翻译;2009年03期
2 张博;文学翻译语言浅谈[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S3期
3 王东风;变异还是差异——文学翻译中文体转换失误分析[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4 黄加振;汉英对比:“重复”及其翻译[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5 王凤;;希利斯·米勒的“重复”观解读[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6 赵佳佳;;从“差异”看译者主体性的彰显[J];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7 龚帆元;张传彪;;从词汇联想义看翻译的“信”与“对等”[J];长春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8 容新霞;李新德;;文学翻译中的变异与顺应论[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4期
9 赵茵;;试论文学作品翻译的风格再现[J];考试周刊;2007年25期
10 梁薇;;从翻译目的论视角出发研究The Importance of Being Earnest两个译本[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贾文浩;;文学翻译中的一个特殊现象——林语堂散文自译和古文小品英译对文学翻译的启示[A];国际交流学院科研论文集(第三期)[C];1996年
2 甄军英;宋玉民;王辉;李慧萍;;地面最高温度人工与遥测数据差异的原因[A];天气、气候与可持续发展——河南省气象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董晓菲;韩增林;;中国三大经济区海洋经济发展差异探讨[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汪懿婷;;从改写理论的视角析文学翻译中的有意误译[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刘锦芳;;中西文化下广告翻译的差异[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赵亚南;;浅析电视灯光和舞台灯光的差异问题[A];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影视技术文集[C];2007年
7 于应机;;词典翻译与文学翻译:本质与特点浅析[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张传彪;;对“异化”的困惑与思考[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李哲;;分析美语与英语在词汇方面的差异[A];濮阳市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选编[C];2006年
10 马跃珂;;汉语的“重复”与英语的“Repetition”[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柳斌杰;在中欧文学翻译出版论坛上的致辞[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9年
2 刘建林;文学翻译不宜“专业化”[N];光明日报;2009年
3 马爱农;我和文学翻译[N];文艺报;2011年
4 钟闻熹;外国儿童与青少年文学翻译研究中心成立[N];文艺报;2011年
5 胡志挥;老舍先生与文学翻译[N];文艺报;2011年
6 周士君;走出文学翻译的窘境[N];光明日报;2005年
7 周士君;如何走出文学翻译的窘境?[N];中华读书报;2005年
8 本报记者 陈熙涵;文学翻译人才青黄不接[N];文汇报;2008年
9 明江;“我们强烈感受到民族文学翻译的使命”[N];文艺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任震宇;文学爱好者翻译异军突起[N];中国消费者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文安;文学翻译中的美学效果比较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2 巴桑卓玛;中小学生对统计的认知水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3 袁新华;生态旅游者环境态度与行为差异及其绿色营销管理研究[D];中南林学院;2005年
4 韩子满;文学翻译中的杂合现象[D];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2年
5 耿明建;不同硼效率棉花品种对缺硼反应差异及其机理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3年
6 詹秋文;高粱与苏丹草的遗传及其杂种优势利用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7 刘军;龙蛇之蛰 以存身也[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8 罗丽;女性主义艺术批评[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年
9 赵颖;想象与文学翻译的“团结”[D];河南大学;2009年
10 黄圣源;从中西医对中医药的认识差异谈中医药在全球的发展[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严天钦;论文学翻译中译者的风格[D];四川大学;2004年
2 杨书;文学翻译的归化与异化[D];外交学院;2001年
3 李学萍;文学翻译的符号学视野[D];西南交通大学;2003年
4 毕海英;文学翻译中译文读者的角色[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5 沈宇;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对等[D];上海海运学院;2002年
6 张秀花;《远大前程》三种中译本的比较研究[D];上海海事大学;2003年
7 费书东;他知道自己是个诗人——论方平的跨语际实践及其比较文学史意义[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8 陈晓霞;从目的论看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9 许磊;意识形态在文学翻译中的操控[D];安徽师范大学;2003年
10 张虹;文学翻译中创造性叛逆的新阐释[D];安徽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8145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8145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