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与文论会通,感悟与学理双融——姚文放教授文艺学美学思想初探
本文选题:文艺学美学思想 + 研究方法 ; 参考:《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摘要】:姚文放教授的学术研究以美学为根基,会通文论,辐射审美文化研究,在文艺与社会关系、中国戏剧美学的逻辑发展、文学传统的当代重建、泰州学派美学思想史、晚近文学理论转向深层机理、文化政治、审美文化批判以及审美文化学建构等领域建树不凡,铸就了鲜明的学术品格:讲求美学与文论研究的交互会通、具有关注现实与立足当下的强烈冲动、凸显出始终立于学术研究前沿的志趣和追求、学术研究中处处体现鲜明的方法论色彩、将人生感悟融于学术研究的内在精神之中。
[Abstract]:Professor Yao Wen-fang 's academic research is based on aesthetics, which combines literary theory, radiation aesthetic culture, literature and art and social relations, the logical development of Chinese drama aesthetics, the contemporary reconstruction of literary tradition, and the history of Taizhou school of aesthetic thought. The late literary theory turned to deep mechanism, cultural politics, aesthetic cultural criticism and aesthetic cultural construction, and other fields of great achievements, casting a clear academic character: emphasis 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aesthetics and literary theory research, With the strong impulse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reality and to base on the present, it highlights the interest and pursuit that has always stood at the forefront of academic research. In academic research, the vivid methodological color is embodied everywhere, and the feeling of life is incorporated into the inner spirit of academic research.
【作者单位】: 扬州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I0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姚文放;;“文学性”问题与文学本质再认识——以两种“文学性”为例[J];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颜世亮,李志勇,郭政;传统武术发展的契机与设想[J];安徽体育科技;2005年02期
2 游建荣;走向日常生活的美学意识形态——解读社会演进中的消费文化[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3 田蕴荻;我国大众文化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长白学刊;2001年02期
4 李春媚;大众传媒的问题与未来[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5 郭志菊,扬清;戏曲行业词语比喻义的文化特性[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6 叶立新;散文热与当代审美文化[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7 杨健;王国维悲剧思想之演变[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8 施进华;当代审美文化中的网络游戏[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9 陈海敏;当代审美文化下的美育[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10 陈莉;论中国大众文化的科技属性[J];广西社会科学;2003年1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金梅;幼儿园戏剧综合活动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2 高益荣;元杂剧的文化精神阐释[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3 张冬梅;产业化旋流中的艺术生产——当代中国艺术产业化问题的理论诠释和实践探索[D];复旦大学;2004年
4 郑崇选;镜中之舞[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傅守祥;欢乐诗学:消费时代大众文化的审美想像[D];浙江大学;2005年
6 姜华;大众文化理论的后现代转向[D];黑龙江大学;2004年
7 朱寿兴;美学的实践、生命与存在[D];四川大学;2005年
8 陈尚荣;市场经济对当代中国文学艺术的影响[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9 李恒田;全球化语境下二十世纪末中国小说[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10 李清霞;沉溺与超越[D];兰州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爱凤;影、视、网与当代审美文化[D];扬州大学;2001年
2 童伟;论文学价值[D];扬州大学;2001年
3 沈小风;九十年代热点电视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4 刘子岸;审美化生存[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5 王玉兰;中国当代审美文化冲突中的美学价值重构[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6 常新;当代中国审美文化的反思、评价与建构[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2年
7 王敏芝;“传媒文学批评”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8 刘雪雁;20世纪末的个人化写作[D];新疆大学;2002年
9 钟筱涵;李渔戏曲结构论[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10 赵江南;论李渔的戏曲本位思想在剧本中的表现[D];湘潭大学;200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王岳川;后现代“文学性”消解的当代症候[J];湖南社会科学;2003年06期
2 盛宁;;“理论热”的消退与文学理论研究的出路[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3 王爱松;重写与戏仿:九十年代小说创作的新趋势[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4 钱中文;文学理论反思与“前苏联体系”问题[J];文学评论;2005年01期
5 周宪;文化研究:学科抑或策略?[J];文艺研究;2002年04期
6 余虹;文学的终结与文学性蔓延——兼谈后现代文学研究的任务[J];文艺研究;2002年06期
7 高小康;理论过剩与经验匮乏[J];文艺研究;2005年11期
8 陶东风;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文化研究的兴起——兼论文艺学的学科反思[J];浙江社会科学;2002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崔海正;;简论古代文学研究的立足点[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1991年04期
2 文宗理;;艺术史研究的学科属性——反思知识谱系分类法的科学思维模式[J];艺术探索;2008年04期
3 王谦;;艺术学的研究方法[J];艺术百家;2008年06期
4 蔡彦峰;;“文学的哲学”:文学史观与文学史的建构[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5 王璐;文军;;女性主义在翻译批评中的应用[J];外国语言文学研究;2006年02期
6 赵毅衡;;诗歌的结构主义研究方法举隅[J];社会科学战线;1981年01期
7 陆梅林;方法论放谈——兼论一元论和多样化[J];文艺争鸣;1986年02期
8 曹树钧;;剧作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J];艺海;1999年01期
9 曹顺庆;罗良功;;比较文学变异学研究[J];世界文学评论;2006年01期
10 杨义;;学术境界与研究方法[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凌珑;;略论审美想象[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五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1985年
2 吴元迈;;关于国外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的思考[A];马列文论研究——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十九届、二十届、二十一届、二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3 王宏印;;研究与批评关于文学翻译批评的方法论考察[A];国际译联第四届亚洲翻译家论坛论文集[C];2005年
4 冯巍;;文学理论:作为研究对象[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5 王善忠;;马克思主义与文学研究[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周翔;杨义:中国叙事学及其研究方法[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2 卢伟;文学语言的语料库研究方法[N];文艺报;2004年
3 宁雨润;文学史著作需要经典[N];文艺报;2006年
4 南帆;研究方法、过度阐释与二元对立[N];中华读书报;2010年
5 赵炜;比较诗学的“美学沉思”[N];光明日报;2003年
6 上海大学艺术市场研究中心 罗宏才;艺术市场学建构中的缺失与空白[N];社会科学报;2007年
7 ;文学遗产研究的理论与方法[N];光明日报;2003年
8 ;《中华艺术通史》浓缩中华艺术神韵[N];中国文化报;2007年
9 何桂彦;美术批评须有自己的方法论[N];中国文化报;2007年
10 吴高泉 广州大学人文学院;文学跨社会学研究的可能性[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贾福生;流动中的生命[D];河南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白曼;鲁迅杂文与金学铁杂文的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2 黄慧津;媒介话语与翻译:从译文到原文的描写性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3 戴聚成;罗伯特·勃朗宁诗歌的汉译[D];南昌大学;2007年
4 周云;文学翻译与背叛[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5 李凡;《红楼梦》英译本的描述性翻译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6 叶木桂;文艺人类学方法论[D];兰州大学;2007年
7 权晶;体系 精神 方法[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年
8 陶蓓;艺术类教师职业专长形成与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郭晓菊;语篇翻译观下的《哈利·波特》中译本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7年
10 钱晨;从许渊冲的诗歌翻译论译者主观性[D];天津财经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9481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9481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