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艺术与审美——论审美传达

发布时间:2018-05-29 14:33

  本文选题:艺术活动 + 审美传达 ; 参考:《文艺理论研究》2010年02期


【摘要】:艺术是应审美传达的需要而产生的。人们将其在实际生活中的感受升华为审美体验,又要通过一定的物质符号媒介将自己的体验传送出去,以引发他人的生命共振,于是就有了艺术活动。艺术的审美传达职能贯串在它的整个活动过程之中,创作上的"聆听"与"言说"、作品构成上的"意蕴"与"形式"以及欣赏活动中的"表达"与"接受"诸种关系,均围绕审美传达的任务而展开,并以实现这一任务为目标。艺术自身所具有的精神超越与社会功利的二重性能,亦皆统一于审美传达。但审美传达所要传送的意义并非一次完成,乃要在由创作经作品向欣赏(包括一次次欣赏)的推移中逐渐生成,且欣赏又会引发新的创作与作品,故艺术活动必将成为永恒的自我循环,随同人的审美需求与社会交往需求的发展而不断得到发展,从而在人的生命活动进程中发挥愈益重大的作用。
[Abstract]:Art is born out of the need of aesthetic communication. People sublimate their feelings in real life as aesthetic experience and transmit their own experience through a certain material symbol medium in order to trigger the life resonance of others and then there are artistic activities. The aesthetic communication function of art runs through the whole process of its activiti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stening" and "saying" in creation, "implication" and "form" in the composition of works, and "expression" and "acceptance" in appreciation activities. All around the task of aesthetic communication, and to achieve this task as the goal. The dual nature of spiritual transcendence and social utility of art itself is also unified in aesthetic communication. But the meaning of aesthetic communication is not completed in a single time, but is gradually generated from creation to appreciation (including appreciation again and again), and appreciation will lead to new creation and works. Therefore, the artistic activity will become the eternal self-circulation, which will develop continuousl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esthetic demand and the social communication demand of human beings, and thus play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 of human life activities.
【作者单位】: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分类号】:J0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红蕾;试论艺术活动的心理距离[J];锦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4期

2 王丽艳,刘建国;试论群众艺术活动的美学特征[J];学术交流;1998年03期

3 翁礼明 ,陈理宣;艺术活动价值论——艺术本质研究的逻辑起点[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1993年03期

4 李继宏;论艺术活动对人的智力开发的影响[J];人才开发;1999年02期

5 王衡;刘玉平;李科平;;在张扬与压抑之间——浅析审美传达的二重性[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6 陈利群;校园艺术活动的启示[J];戏文;1999年03期

7 张鹏辉;艺术活动中的主客体关系[J];美与时代;2005年10期

8 金重;中国南方民族祭祀艺术活动初论[J];民族艺术;1994年01期

9 孙宁;;798大山子艺术区[J];美术大观;2005年01期

10 李永刚;浅论审美体验的特征[J];语文学刊;199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道广;;艺术活动及审美对社会文化基调的影响[A];春华秋实——江苏省美学学会(1981—2001)纪念文集[C];2001年

2 金玺铎;任英;;谈普通高校艺术教育[A];2003’北京第一届全国音乐欣赏教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3 宋蒙;;从历史语境中看艺术活动的现代转换[A];美学在中国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蒋均涛;;触类旁通,不即不离——抒情性作品与审美体验[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5 傅承德;;丝竹优悠 美不胜收——民族音乐录制中的审美体验[A];2001年度广播电视技术论文集[C];2001年

6 廉茵;;乐记美育思想初探[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7 张振华;;山岳文化的美学内涵和审美体验[A];山岳与象征——2001山岳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8 冯效刚;;音乐表演心理学的任务[A];第一届全国音乐心理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9 王南;;实践、艺术与自由——马克思实践概念的再理解[A];全国"唯物史观的理论创新"与"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刘畅;宋军;;谈音乐教学中的审美体验[A];学校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论坛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瑞光;博采广纳 锐意创新[N];文艺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刘力源;触觉艺术品如何走入“生命阳光馆”[N];文汇报;2010年

3 史渊萍;优化中小学艺术教育课外和校外活动[N];中国艺术报;2006年

4 邹海仑;完美的审美体验[N];中华工商时报;2003年

5 郭晓川;大剪纸:红色异托邦[N];中国文化报;2007年

6 李建民 河南记者站 郑宝亚;民间艺术活动让乡村游更热闹[N];中国旅游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白宙伟;“欧罗巴利亚-中国艺术节”在比利时[N];音乐周报;2009年

8 记者  陈熹 实习生 陈晓莉 通讯员  林文;《张之洞》带来全新审美体验[N];湖北日报;2006年

9 本报记者 王莉;“欧罗巴利亚—中国艺术节”华幕将启[N];人民日报;2009年

10 吴伟余;艺术活动与都市旅游[N];中国旅游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苏君;走向审美体验[D];浙江大学;2004年

2 赵光旭;“化身诗学”与意义生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3 王敏;走向生命观照的美的教学观[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4 陈庆辉;诗兴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5 蓝星;个体艺术智能的发生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6 朴相泳;论“松雪体”对高丽末朝鲜初书画艺术的影响[D];山东大学;2005年

7 欧阳友权;网络文学本体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8 梅汉成;觉醒与繁荣[D];东南大学;2006年

9 陈元贵;仪式与审美尺度问题[D];复旦大学;2006年

10 王丽;艺术通感与儿童艺术教育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施进华;试论美育中的审美体验[D];扬州大学;2004年

2 刘鸿央;略论艺术与游戏精神[D];南昌大学;2005年

3 唐新发;论文学的主体间性和意义生成[D];厦门大学;2002年

4 聂可;课堂教学之符号意义的生成[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5 何茜;幼儿园艺术活动设计的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6 李光彩;文化经典的建构与接受[D];河北大学;2006年

7 单宏伟;《楚辞》双音词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8 武云斐;英语课堂教学互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宋证远;对篮球审美体验与美育关系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10 秦璐;当代时尚的审美体验[D];四川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9512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9512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20b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