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论文学经典的心灵依托功能——兼谈否定主义文艺学的经典观

发布时间:2018-06-01 19:17

  本文选题:文学经典 + 心灵依托 ; 参考:《文艺理论研究》2009年01期


【摘要】:文学经典的心灵依托功能,是指独特的文学世界可以让人获得短暂离开和忘却现实的心灵居住感。这种功能既区别于一般文学抒发主体的现实苦闷所产生的情感和快感,也区别于法兰克福学派的"艺术否定现实"的"审美之维"。文学经典尚无现实之用而自成一个世界,与现实的关系是"不同而并立",而不是"优于现实"和"批判现实"的。文学经典存在的奥妙,正在于任何现实性的人生快乐,都替代不了文学经典的非现实性心灵依托。今天,面对艺术生活化所造成的"泛审美化"问题,只有作为好文学存在的文学经典,才能让人们与已经艺术化存在的现实保持"并立"的平衡张力而不被现实吞没。
[Abstract]:The function of spiritual reliance of literary classics means that the unique literary world can give people a feeling of living in the mind that leaves and forgets the reality briefly. This function is not only different from the emotion and pleasure produced by the realistic depression of the general literature, but also from the aesthetic dimension of the Frankfurt School of "Art negates reality". Literary classics have no practical use and become a world of their own, and the relationship with reality is "different and parallel", not "superior to reality" and "criticizing reality". The mystery of the existence of literary classics lies in the fact that any realistic happiness in life cannot replace the unrealistic spiritual backing of literary classics. Today, in the face of the "pan-aesthetic" problem caused by the life of art, it is only as a literary classic that good literature exists that people can maintain the balance tension of "juxtaposition" with the existing artistic reality without being engulfed by reality.
【作者单位】: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河海大学图书馆;
【分类号】:I0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武任恒;人文主义的职业教育价值观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4年16期

2 李胜清;艺术形式的意识形态含义解读[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3 茅芽;“脏话”的意义——王立纯小说《甜菜进行曲》的语言分析[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4 张公善;;深情呼唤生活诗学——试论生活存在作为美学的一种新本体[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5 秦勇;“丑角地形学”——巴赫金的一种独特的文学理论[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6 程金海;从意味到存在——现象学美学审美价值观的发展轨迹[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7 程世波;重复叙事的意义——以民间童话为例[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8 邹巅;咏物诗的发生及其原品格[J];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9 邹巅,肖玉林;《橘颂》、《弹歌》与咏物诗的创格[J];湘南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10 陈全黎;;大众文化的快感与政治[J];当代文坛;2006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尹爱青;;解放、创造、发展——生命质量提升的本质意义——音乐审美教育人学价值透视[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航;游戏与教育——兼论教育的游戏性[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2 刘永红;诗筑的远离[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3 董岭;艺术功能论[D];暨南大学;2001年

4 周芸;新时期文学跨体式语言的语体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5 刘强;《世说》学引论[D];复旦大学;2004年

6 张大为;立体的展开[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7 张家军;学校教育的隐性力量[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刘水平;大众文化:意义的生成与理论的张力[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9 赵亚珉;读者在文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D];河南大学;2005年

10 张邦卫;媒介诗学导论[D];浙江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原宝国;断裂:返乡途中的身体狂欢[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2 沈小风;九十年代热点电视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3 陈登凯;狂欢——生命之舞[D];西北大学;2001年

4 林(更生);新时期福建历史剧研究[D];厦门大学;2001年

5 刘三秀;论审美超越性[D];厦门大学;2001年

6 杨雄;关于阿多诺“文化工业”及现代主义艺术理论的反思[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7 陈贝加;性灵生命和语言符号[D];汕头大学;2002年

8 魏燕;于无意义中建构意义[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9 李丹;余华小说的修辞策略及意义[D];河北师范大学;2002年

10 舒波;符号思维与建筑设计[D];重庆大学;200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创作之初[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年03期

2 E.加菲尔德,戴侃;关于诺贝尔文学奖及其他[J];国外社会科学;1982年06期

3 王朔;欣赏与摒斥[J];外国文学评论;1989年04期

4 高尚;博尔赫斯小说中的对称结构[J];外国文学评论;1990年01期

5 曾大兴;;白居易《琵琶行》的创作过程及其败笔[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0年05期

6 AlanHirvela;边晓京;;语言教师躲避教文学的五个站不住脚的理由[J];国外外语教学;1990年04期

7 刘山;;一批阿拉伯伊斯兰古籍再发行[J];阿拉伯世界研究;1990年01期

8 潘凯雄;当前文学批评中的若干问题[J];社会科学;1991年09期

9 ;文学批评信息[J];当代作家评论;1992年01期

10 韦邀宇;;龚古尔文学奖:一个神话的破灭[J];世界博览;1993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郭芳;;论《诗经》接受的历史轨迹[A];第五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2 武月明;;《傲慢与偏见》的隐蔽故事:——奥斯汀男性中心主义意识批判[A];终结与起点——新世纪外国文学研究[C];2002年

3 马泽;薛惠;;莫待山穷水尽时——对当下文学品位的思考[A];陕西省中国现代文学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李细梅;;俄罗斯语文学在台湾[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5 李细梅;;俄吽褂镂难г谔ㄍ錥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6 朱文斌;;鲁迅是“殖民者”吗?——论鲁迅等中国文学经典对东南亚华文文学的影响与接受[A];纪念鲁迅逝世七十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6年

7 鲁雪莉;;漫漫荒芜路——从文化哲学视角分析鲁迅《过客》与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之异同[A];纪念鲁迅逝世七十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6年

8 林国安;;马华文学作品编选独中《华文》课文的语言文字规范问题[A];首届全国教育教材语言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王臻中;;文学经典的现实解读[A];探寻美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2001—2006)纪念文集[C];2006年

10 胡安江;;文本旅行与经典建构——寒山诗在美国的经典化[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戎;我们是否还需要文学经典[N];北京日报;2000年

2 王本朝;重庆文学:离大奖还有多远[N];重庆日报;2000年

3 微言;书写经典之作 书写经典人生[N];光明日报;2000年

4 张学昕;准备经典[N];人民日报;2000年

5 记者 杨雪梅;专家为中学生推荐优秀课外读物[N];人民日报;2000年

6 本报记者 邢晓芳;缺乏原创经典 小鬼难成巨人[N];文汇报;2000年

7 毛丹武 李玲;面临新世纪——文学史眼光如何“中国化”[N];文艺报;2000年

8 张远山;羊油灯下的爱情[N];河北日报;2001年

9 杨扬;且慢打造当代“经典”[N];文汇报;2001年

10 王宁;中国现代文学的世界性和全球性:一种新的断代[N];文艺报;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史敏;杰克·伦敦和他的《马丁·伊登》[D];暨南大学;2001年

2 郑蔚康;对托妮·莫里森《宠儿》中象征意象的分析[D];浙江大学;2002年

3 宋艳芳;戴维·洛奇的理论化小说—洛奇《三部曲》研究[D];苏州大学;2002年

4 鲁晓梅;《洛丽塔》及纳博科夫小说的人学意识[D];黑龙江大学;2002年

5 李蕾;《旧约》的社会学批评[D];河南大学;2004年

6 陆志国;哈代在中国的译介[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7 程颂红;论中学语文教育的审美功能——以朱自清散文为例[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8 胡希;《圣经》中的人神关系的变形及其文学表现[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9 汪顺来;再现历史现实[D];安徽师范大学;2005年

10 祝晓春;巫山神女传说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9653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9653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50a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