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翻译批评中对译与作的“质”和“构”的认知
本文选题:文学批评 + 译与作 ; 参考:《中国翻译》2010年03期
【摘要】:文学翻译批评应当避免用单一理论就译作表象的建构去测度译者和译作,批评者应该在了解译者的诗学和美学倾向以及相关文学时代特征等因素的前提下去评议翻译成果。中肯的译评,是评者在切实了解译者对许多与原作相关因素进行异中求同和同中显异的复杂智慧活动的基础上,感知译者的诗性思维和情感动态,从文学性、历史性和现实性多重角度审视译作,而不会先入为主、固执己见地一味批评。本文提出"译与作同构与异构和同质与异质"命题,以素来争议颇多的庞德翻译为例,通过倡导论者与译者比肩思维,希冀对译作与原作思想情感和语言文化内在特质与形式结构进行多向度的比较,从中求解译作的是与非。
[Abstract]:Literary translation criticism should avoid using a single theory to measure the translator and the translation, and critics should evaluate the translation results on the premise of understanding the translator's poetics and aesthetic tendency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iterary times. On the basis of understanding the translator's complex intellectual activities of seeking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many factors related to the original work, the commentator perceives the poetic thinking and emotional dynamics of the translato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terariness. Historical and realistic view of the translation, rather than preconceived, stubbornly criticized. This paper proposes the proposition of "isomorphism and heterogeneity and isomorphism and homogeneity and heterogeneity between translation and work". Taking pound's translation, which has always been controversial, as an example, the author advocates that the translator and the translator should think shoulder to shoulder. The author hopes to compare the inner characteristics and formal structure of the translation with the original thought, emotion, language and culture, so as to find out whether the translation is true or not.
【作者单位】: 北京理工大学;
【分类号】:I0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区抴;李春长;;庞德《神州集》中的东方主义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唐丽伟;论译者主体性的发挥[D];湘潭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荣翼;;文学研究状况的转换[J];中国文学研究;2010年01期
2 欧阳文风;;学科融通与文艺学研究中的“问题意识”[J];中国文学研究;2010年01期
3 陆扬;;莱斯利·费德勒是谁[J];学术研究;2010年01期
4 陈文钢;;桑塔格形式论与俄国形式主义[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5 王敬民;田会轻;;哈罗德·布鲁姆诗学轨迹探析[J];学术交流;2010年01期
6 吴高园;;当代文学中的酷评现象——由《十美女作家批判书》谈起[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1期
7 张卫中;;新时期文学批评中语言观念的变革及意义[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1期
8 卜召林;史德超;;鲁迅文学批评的现实性特点[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9 刘芳;;真善美的践行者——浅谈沈从文的文学批评特色[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10 丁帆;;卷首语[J];扬子江评论;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蓝棣之;;九叶派诗歌批评理论探源[A];袁可嘉诗歌创作与诗歌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张松建;;文下之文,书中之书:重识袁可嘉“新诗现代化”论述[A];袁可嘉诗歌创作与诗歌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刘洁岷;;面对灾难或重大社会问题,诗歌何在? 诗人何为?[A];诗歌与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彭学明;;迷路的中国散文[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9.2)[C];2009年
5 刘茉琳;崔艺文;;“南方批评”:新媒体与“80后”文学——广东省2009年当代文学研究会年会纪要[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9.2)[C];2009年
6 李国平;姜广平;;文学的成长有赖于良好的文学生态——与《小说评论》主编李国平对话[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9.3)[C];2009年
7 张志忠;;审美如何优先?——关于《中国当代文学60年》教材撰写的一点思考[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9.4)[C];2009年
8 ;追踪变动,扫描文情——《中国文情报告》(2008—2009)出版座谈纪要[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9.4)[C];2009年
9 陈福民;;批评的倦怠与知识的困局[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9.4)[C];2009年
10 许民彤;;《废都》归来,争议未脱窠臼[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9.4)[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战洋 纽约州立大学宾厄姆顿分校人类学系;美国政治的普遍主义与特殊主义[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陈竞 金莹;学院批评:如何批评,怎么说话?[N];文学报;2010年
3 冯毓云;生态视野中的当代文学新图景[N];文艺报;2010年
4 秦文;陕西省作协召开文学评论工作会议[N];文艺报;2010年
5 刘火;期待新的中国文学批评史[N];文艺报;2010年
6 郭国昌;网络文学呼唤文学批评[N];人民日报;2010年
7 ;文学批评当何为(二)[N];文学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陈茁;如歌岁月铸辉煌[N];河南日报;2010年
9 夏雨菡 宋耀良 南京师范大学 汤惠生;宋耀良 用理性守护中国史前岩画[N];中国教育报;2010年
10 李霞;矫正倾斜的文学场[N];光明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录旺;在解构与建构之途[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2 李新;陈子龙诗文创作与文学思想[D];南开大学;2009年
3 季剑青;大学视野中的新文学[D];北京大学;2007年
4 陈伟文;清代前中期黄庭坚诗接受史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7年
5 赵光慧;超越文化政治:走向宗教伦理的批评[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6 焦亚东;钱钟书文学批评的互文性特征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7 马玉红;论梁实秋人文主义人生艺术追求与实践[D];兰州大学;2006年
8 张勇;前期创造社期刊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肖谊;论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美国小说的元虚构性质[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赵新顺;新文学的书写规范转向[D];河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晶晶;茅盾文学批评中的“文学之维”与“政治之维”[D];苏州大学;2009年
2 赵文君;论美国学者孙康宜之明清女性文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3 韩锁明;《史记评议》论[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4 庞进;基于群际交际理论对《巴别塔》中跨文化冲突的研究[D];燕山大学;2009年
5 朝鲁;C·宝音诺木胡文艺理论观点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年
6 蔺娟;评戴维·洛奇《小世界》中的对话性与狂欢化[D];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7 柯晓岚;论作者的文学创作期待视野[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8 董瑞兰;《文艺学习》(1954-1957)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9 杜继业;汉代文体形态研究[D];华侨大学;2009年
10 郭念文;论中国当下文艺批评价值重建[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09年
,本文编号:19907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9907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