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艺批评到文艺政策——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文艺批评的演变
本文选题: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 ; 参考:《学术月刊》2011年10期
【摘要】:张永清认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在当代面临严峻挑战,亟需构建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当代形态,这就需要重视文学批评的理论建设与创新,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史的研究,切实恢复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实践性,等等。江守义认为,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有"美学标准"和"历史标准"两个方面,后来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则主要继承发展了历史标准方面的内容,并将其演变成文艺政策,此一现象应引起我们的审视与反省。胡亚敏认为,马克思艺术生产论提出的艺术生产不仅具有商品属性、更具有审美属性的这一论断,在今天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清醒地认识艺术生产的这一特殊性,对当代中国文坛十分重要。
[Abstract]:Zhang Yongqing believes that the Marxist literary theory is facing severe challenges in the contemporary era, and it is urgent to construct the contemporary form of Marxist literary criticism, which requires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the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and innovation of literary criticism. Strengthen the research on the history of Marxist literary criticism and restore the practicality of Marxist literary theory. Jiang Shouyi believes that Marxist literary criticism has two aspects: "aesthetic standard" and "historical standard", while later classical Marxist writers mainly inherited and developed the contents of historical standards and transformed them into literary and artistic policies. This phenomenon should arouse our examination and introspection. Hu Ya-min believes that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art production proposed by Marx's theory of art production has not only commodity attributes, but also aesthetic attributes, has a strong realistic pertinence today and soberly recognizes this particularity of art production.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ry world.
【作者单位】: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I06
【共引文献】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林凤生;;中西绘画的不同风格对科学传播的影响——“李约瑟难题”的一种另类解答[A];2006年上海市科学技术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震;从认识论到生存论的感性及其审美意义[D];复旦大学;2004年
2 李育红;人为管理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3 朱鸣雄;宏观利益论[D];复旦大学;2003年
4 张正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5 李新曦;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与人的素质塑造[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6 董耀鹏;社会主义国有经济控制力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7 崔禄春;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的科技政策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8 侯典明;江泽民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9 张占斌;博彩业与政府选择[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10 王广彬;中国社会保障法制史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九华;所有权保留制度研究[D];湘潭大学;2004年
2 肖湘雄;走出小我樊篱,,迈进大我本体[D];湘潭大学;2004年
3 屈宏;近代中国城市女子服饰变迁述论[D];吉林大学;2004年
4 张立慧;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所有制的历史经验[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5 王惠君;当代中国政治发展模式[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6 高常营;渴望家园的回归——世纪之交人文精神重建问题的反思[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7 赵澜波;现代化进程中的生活方式与人的全面发展[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8 孙文营;论当前中国社会转型的趋势、困境与出路[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9 张春玲;对我国经济体制与经济增长方式关系的历史剖析[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10 李照修;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玉能;;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美学特征[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2 何茂正;;踏踏实实的开创性工作——评《俄苏文学批评史》[J];俄罗斯文艺;1993年03期
3 陈辽;略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历史、现状和前景[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989年03期
4 肖君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隐体系论纲[J];理论与创作;1989年04期
5 朱立元;;略谈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人学基础[J];文艺争鸣;2006年06期
6 丁振海;;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重大成果——读《陈涌文论选》[J];文艺理论与批评;2011年02期
7 万家骥;谈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的几个问题[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01期
8 程继田;;论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观[J];晋阳学刊;1991年04期
9 黄文敏;美学与历史的科学审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最高标准”新探[J];岭南学刊;1995年01期
10 张弼;关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的走向[J];文艺研究;1996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朝元;;全球化语境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现代转型与发展[A];马列文论研究——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十九届、二十届、二十一届、二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2 梁胜明;;试论毛泽东文艺思想的理论体系[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三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第三次年会论文集[C];1983年
3 欧阳友权;;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学:问题与契机[A];马列文论研究——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十九届、二十届、二十一届、二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4 王连功;陈艳梅;孟方;;在发展中继承马克思主义文论[A];马列文论研究——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十九届、二十届、二十一届、二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5 黄力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历史批判与当下诉求[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6 丁国旗;;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中国化的理论思考[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7 ;后记[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8 谭好哲;;开放视野·实践品性·问题意识——新时期文艺理论研究的宏观审视[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9 马建辉;;丰富与萧条——30年马列文论研究观察[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10 栾昌大;;创作论问题断想[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一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第二次年会论文集[C];198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9条
1 金永兵;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新境界[N];文艺报;2001年
2 本报记者 周玉宁;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批评[N];文艺报;2001年
3 张兴成;总结·兼容·创新[N];人民日报;2003年
4 柏柳;文艺要繁荣 理论要创新[N];中国文化报;2001年
5 王元骧 赵建逊;理论偏见是怎样形成的[N];文艺报;2003年
6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评论家 张炯;加强文艺理论和评论的创新[N];人民日报;2002年
7 冯宪光;确立和强化人民主体身份[N];文艺报;2002年
8 董学文;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理论品质[N];中国艺术报;2001年
9 记者 周玉宁;专家学者研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N];文艺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温恕;文学生产论:从布莱希特到伊格尔顿[D];四川大学;2003年
2 郑玉明;试论黑格尔艺术认识范畴的实践性内涵[D];浙江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张晨阳;比较视野中的卢卡契与胡风文艺思想[D];扬州大学;2003年
2 王天保;伊格尔顿文学理论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3 柴焰;颠覆与重建——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研究[D];郑州大学;2000年
4 张丽芬;重新阐释马克思[D];广西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20486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0486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