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文学研究的三个层面:实体、想象和体制

发布时间:2018-06-22 01:02

  本文选题:文学研究 + 实体 ; 参考:《中州学刊》2009年04期


【摘要】:文学研究是一项复合型的工作,它除了要研究文学和文学所涉及的若干方面之外,本身也包含了若干方面。这种复合的性质决定了在文学研究中往往对同一文本或者文学现象可能产生不同的认识,这种状况或许可以给文学研究起到增色的作用,不过在研究领域中需要把这种研究进行精确化的把握。文学研究包括实体的、想象的和体制的三个层面,它们分别是从不同角度对文学的看待。文学研究各层面之间具有不可通约性,其中每一个层面都不能被取代,而它们之间也不能简单的转换。兼顾这三个层面、协调它们之间的关系应该是文学研究中需要加强的。
[Abstract]:The study of literature is a complex work, which includes not only literature and some aspects involved in literature, but also some aspects in itself. This kind of compound nature determines that the same text or literary phenomenon may have a different understanding in literary research, which may play an increasing role in literary research. However, in the field of research, this kind of research needs to be precisely grasped. Literary research includes three levels of entity, imagination and system, which are viewed from different angles. There is incomprehensibility between the different levels of literary research, each of which can not be replaced, and there is no simple transformation between them. 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se three levels and coordin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文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文学研究的知识学依据”(07JA751009)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I0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尚继武;;《聊斋志异》反讽叙事修辞简析[J];蒲松龄研究;2008年01期

2 吴文薇;寻求中西叙事理论的对话与沟通——关于建构中国当代叙事学的思考[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3 刘镇清;从语言的当代性看翻译的文体选择[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6期

4 江守义;;论唐传奇内容模式的逻辑序列——唐传奇的叙事逻辑之一[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5 彭松;;文化困境中的诗性省思——叶维廉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6 江守义;;唐传奇结尾的故事模式[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7 陈育德;“诗中有画”是“艺术论的认识迷误”吗?──《对王维“诗中有画”的质疑》的质疑[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8 周小虎;企业家社会资本及其对企业绩效的作用[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9 刘晓云;;中国二十世纪初诗歌翻译理论的发展[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10 聂焱;;对现代诗歌困境的一点思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牛立超;祝尔娟;;首都圈城市间的合作与治理机制——以京津为例的一个讨论[A];奥运后首都国际化进程的新趋势与新挑战——2008城市国际化论坛论文集[C];2008年

2 刘海;;试论编辑的文化资本[A];编辑文化论:中国编辑学会第十四届年会优秀文集[C];2009年

3 闫晓庆;;对部分农村学生放弃高考的原因与影响的思考[A];第二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4 韦路;严燕蓉;;媒介:讯息还是权力?——对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的再思考[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5 张翼;;市民社会的叙事宝典——评DV的文化传播意义[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6 陈佳;;从Google看网络全球化传播的实质[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7 殷晓蓉;;传播学思想的“激情”演进——从传播学角度解读波德里亚的《消费社会》[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8 谢应光;;何其芳诗歌的语言策略与历史处境[A];巴蜀作家与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论文集[C];2006年

9 王珂;;大陆和台湾新诗形体建设比较——新诗的诗形建设历史的散点透视[A];新世纪中国新诗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王光明;;“失养者”的追寻——叶维廉的诗学批评[A];叶维廉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耿强;文学译介与中国文学“走向世界”[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施佳胜;经典 阐释 翻译——《文心雕龙》英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邢培顺;曹植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洁;上海市郊公办学校学生来源的多样性对教育的影响与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长中;文学文本基本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刘晓晖;诗境规划设计思想刍论[D];重庆大学;2010年

8 陈静;社会资本理论视角下的知识整合能力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9 刘永红;诗筑的远离[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10 常为群;西晋诗歌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园园;论戴望舒诗歌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接受[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胡优玄;广西民族文化资本化中的政府政策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方祥勇;中国古代象喻批评方法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罗秋荣;痛苦而丰富的“追寻”之旅[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席志武;雅克·德里达解构符号学与美学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姜爽;网络环境下科技期刊出版模式探讨[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7 张伦建;语言的召唤—当代中国语言批评的特点与反思[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8 邵秀娟;符号塑造:进城农民工子女学习困难问题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9 汪恭敬;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边缘化问题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李进;京派小说的梦幻抒写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Г.Н.波斯佩洛夫 ,宋若男;论文艺学的科学性[J];国外社会科学;1980年02期

2 何云波;《西方现代派文学研究》评介[J];东方论坛;1994年01期

3 张婴音;;为了孩子,为了未来——著名儿童文学研究专家蒋风教授访谈录[J];家庭教育(婴幼儿家长);1994年03期

4 张强;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方法及运用[J];社会科学战线;2001年06期

5 邓绍基;古代文学的研究与文艺理论的发展[J];文学评论;2003年01期

6 刘晓军 ,饶青欣;横看成岭侧成峰——多元视角下的文学研究[J];中文自学指导;2005年05期

7 刘辉;;文学研究疆界的扩展及与文化研究的关系——王宁访谈[J];中国图书评论;2008年05期

8 崔昕平;;文学研究的时代课题——生态文学[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9 王忠禄;;关于陇右文学研究的几点思考[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10 方成;;走向“文化病理学”的文学研究[J];外语研究;2009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冯毓云;罗振亚;;拓开北疆文学研究新领地——《龙江特色作家研究丛书》总序[A];龙江春秋——黑水文化论集之三[C];2005年

2 ;后记[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四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1984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84年

3 于宏;;多元文化视野中的当代民族文学创作——以当代藏族文学为中心[A];中国少数民族文学60年学术研讨会会议手册[C];2009年

4 苏晓军;;认知语言学与文学研究的互动[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5 冯乃康;;历史定位与理论阐释——深入《徐霞客游记》文学研究的两点思考[A];徐霞客与中国旅游文化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3年

6 陈忠义;何新所;;泉州之元明清文学研究[A];闽南文化研究——第二届闽南文化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3年

7 刘尊举;;转变理念,更新方法:明代文学研究的新进展——中国明代文学学会(筹)第三届年会会议综述[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二辑)[C];2007年

8 王一如;;一位严谨认真的学者型编辑家——何其芳[A];中国编辑研究(2006)[C];2007年

9 陶东风;;文学的知识生产与文学研究的机制创新[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10 王善忠;;马克思主义与文学研究[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崔修建;深情凝眸中的独识卓见[N];文艺报;2007年

2 石一宁;“新世纪文学研究”渐成气候[N];文艺报;2006年

3 李利芳 南开大学文学院博士;日益迫切的儿童文学研究[N];文学报;2005年

4 本报记者 赵晋华;学者声音:文学研究与出版缺什么[N];中华读书报;2001年

5 刘再华;一部船山文学研究的力作[N];文艺报;2006年

6 本报记者 胡兆燕;文学,到底在怎样活着[N];中国财经报;2004年

7 王逢振;文化视野中的文学研究[N];光明日报;2007年

8 刘宏志;城市文学研究的新收获[N];文艺报;2008年

9 何铿;唐文学研究集大成之作[N];中华读书报;2004年

10 汪介之;探索培养研究型人才之路的积极尝试[N];中华读书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芮宏明;钱穆文学研究述略[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玄宗女贵莲(释慧莲);东晋佛教思想与文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3 马世年;《韩非子 》的成书及其文学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4 雷德鹏;走出知识论困境之途[D];复旦大学;2005年

5 钟书林;《后汉书》文学论稿[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6 刁生虎;生命哲思与诗意言说[D];复旦大学;2005年

7 李雁南;近代日本文学中的“中国形象”[D];暨南大学;2005年

8 李朝军;宋代晁氏家族文学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9 朱首献;人学文学论[D];浙江大学;2005年

10 成明明;北宋馆阁与文学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程远;丧失权威的时代悲剧[D];扬州大学;2007年

2 蒋金芳;唐代赠序文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3 马利文;唐代咏竹诗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4 林华鹏;宋孝武帝刘骏文学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5 姜春;布迪厄“文学场”理论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6 邢香菊;《新唐书·文艺传》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7 吴彤英;宋代乐府题边塞诗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8 付明明;明初侍御文学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2年

9 张捷;牧隐李穑的散文文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10 易淑华;《孟子》的文学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0508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0508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d16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