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艺术是一种生活方式——当代生活方式下的艺术追问

发布时间:2018-06-25 02:22

  本文选题:艺术 + 生活方式 ; 参考:《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摘要】:当下对于艺术的理解还存在着无知和误解,因此对于艺术一词的概念以及追问艺术的方式仍然有待深入思考。从海德格尔的现象学思想与当下审美文化思潮的特性来看,当下艺术是一种生活方式,在此当代艺术的边界也就显现出来。
[Abstract]:There is still ignorance and misunderstanding in the understanding of art at present, so the concept of art and the way to inquire about art still need to be deeply considered. From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eidegger's phenomenological thought and the current trend of aesthetic culture, contemporary art is a way of life, and the boundary of contemporary art is also revealed.
【作者单位】: 东南大学哲学与科学系;湖南人文科技学院中文系;
【基金】:江苏省博士后科研资助计划(0802064C)
【分类号】:J0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彭富春;重建历史唯物主义[J];读书;2002年07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文钢;;“任性”的叛逆与“坎普”的颠覆——论苏珊·桑塔格的“风格化”[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2 王飞;;普通高等院校艺术欣赏课辨析——是艺术的转身还是技术终结?[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3 王桂林;;美术教育改革中的人文素质培养[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4 任明;;数字时代房地产企业形象设计探析[J];成功(教育);2012年05期

5 秦天星;从美术发展的自律性与异律性看中国油画的处境与选择[J];昌吉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6 杨战胜;;中国古代意境诗歌的哲学智慧[J];重庆社会科学;2009年10期

7 王俊;;关于艺术设计的教学改革[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8 左平;艺术素质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9 李黎;;一枝独秀的表现性风格陶艺——表现性风格依然为现阶段中国陶艺的主流形式[J];当代艺术;2007年01期

10 赵志旺;;物语[J];当代艺术;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董小玉;;纪录片“真实”性的再解读[A];求异与趋同——中国影视文化主体性追求与现代性建构: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第五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志奇;北京人民大会堂室内环境艺术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2 段鹏;开放的艺术及其教育[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3 施虹;开放与展望—艺术品整合营销传播[D];浙江大学;2010年

4 杨涛;建筑形态演进的科技动因[D];天津大学;2012年

5 冷天翔;复杂性理论视角下的建筑数字化设计[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6 谷涛;体验的逻辑—现象学视野下的美术教育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7 刘星显;基于关系视角的法律与文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8 杨平;康德与中国现代美学思想[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9 董岭;艺术功能论[D];暨南大学;2001年

10 姜宇辉;审美经验与身体意象[D];复旦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虹;数字媒体艺术的呈现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

2 夏岚;家具与建筑空间的关系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3 毕薇;现代服饰品牌服饰图形设计研究[D];东华大学;2010年

4 陈旷地;美术博物馆与艺术本真性的丧失[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5 张冕;浅谈中国当代具象写实雕塑发展现状[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6 高丽;绘画的平面化语言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7 李政伦;艺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8 王阳;象幻的永恒—摄影模糊性探究[D];河南大学;2011年

9 白馨远;平面视觉设计与立体构造思维的转换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10 郑淼;中国具象雕塑语言拓变的当代性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林玉洁;寻桂兰;杨程;李志凌;曹子丹;;诗意的栖居——海德格尔·陶渊明·婺源上晓起茶文化村的田野调查[J];农业考古;2010年02期

2 T.德·布尔;安延明;;从本质现象学到解释学现象学[J];世界哲学;1991年05期

3 蔡后奇;;“诗意栖息”如何成为可能[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4 伍世文;;论海德格尔的诗性拯救[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5 胡继华;;海德格尔、德里达论哲学与诗[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02期

6 许斗斗;试论海德格尔的后期思想[J];福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2期

7 吴学国;“烦”的释义学与早期海德格尔的实践理论[J];南京社会科学;1999年08期

8 陈家琪;旁听“海德格尔案件”[J];开放时代;2000年09期

9 彭荆风;前九张饼都白吃了[J];文学自由谈;2001年05期

10 莫运平;;真理与艺术:从柏拉图到海德格尔[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会平;;论海德格尔对人类生存命运的关注[A];人学与现代化——全国第五届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2 李菁;;虫洞?——海德格尔的存在之旅[A];全国“当代西方哲学的新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3 余在海;;技术的本质与时代的命运——海德格尔《技术的追问》的解读[A];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纪念“芜湖会议”暨“两学会”成立30周年论文集[C];2008年

4 蓝旭;;入世的执着与超越——海德格尔与李白[A];中国李白研究(1997年集)[C];1997年

5 王建军;;近、现代西方哲学中的“自恋情结”及其克服[A];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年会年会暨西方技术文化与后现代哲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赵敦华;;《约翰福音》与海德格尔的真理观[A];现代德国哲学与欧洲大陆哲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7 朱海斌;;论海德格尔对康德存在论题的现象学分析[A];全国“当代西方哲学的新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8 张汝伦;;关于海德格尔的两个批评[A];人文社会科学与当代中国——上海市社会科学界2003年度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9 俞吾金;;海德格尔的“本体论差异”理论及其启示(发言提纲)[A];全国“当代西方哲学的新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10 王德峰;;海德格尔与马克思:在历史之思中相遇——论历史唯物主义的存在论境域[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第一辑)[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吕嘉(作者单位: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是什么?[N];中国教育报;2001年

2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 孙利天;哲学:思想的移居(上)[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3 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 俞吾金;作为假问题的“哲学的终结”[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4 洪兆惠;走进那片秋天的林[N];辽宁日报;2007年

5 清华大学教授 肖鹰;我们带汉语回家[N];社会科学报;2005年

6 李雪涛(北京外国语大学);知识分子与权力的世纪之谜[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7 任昕;海德格尔与现代性后现代性诗学问题[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8 祝勇;海德格尔与纳粹主义[N];中国图书商报;2000年

9 刘军(编辑);海德格尔与解构的政治学[N];中国图书商报;2005年

10 祝勇;海德格尔与纳粹主义[N];中国经济时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钟华;思与诗的对话[D];四川大学;2004年

2 赵周宽;后形而上学与美学[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3 吴旭平;力量的形而上学[D];吉林大学;2011年

4 赵异;康德、马克思、海德格尔实践与认识关系思想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曹万成;海德格尔前期此在观与马克思人学思想比较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6 陈治国;形而上学的远与近[D];山东大学;2011年

7 朱耀平;海德格尔与现象学的本体论转向[D];复旦大学;2003年

8 孙冠臣;海德格尔的康德解释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9 王昌树;海德格尔生存论美学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10 黄伟;返回艺术的生存之源[D];四川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晓红;海德格尔的诗学思想[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2 董志刚;诗的的复兴——海德格尔诗学述评[D];安徽大学;2002年

3 郭德君;跨越时空的对话——老庄和海德格尔哲学思想之比较研究[D];延边大学;2003年

4 徐瑾琪;试论本真的存在[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5 伍世文;海德格尔的诗性拯救[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6 郭燕;论海德格尔科学哲学思想[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7 陈迎年;海德格尔存在论差异中的世界[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8 姚要武;庄子与海德格尔美学思想比较[D];安徽大学;2002年

9 徐振轩;海德格尔存在论技术观研究[D];安徽大学;2003年

10 王星星;技术之追思[D];山西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0640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0640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cb7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