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外叙事文学中的“死亡剧情”——以《呼啸山庄》《活着》为例
本文选题:死亡剧情 + 比较文学 ; 参考:《东南学术》2009年03期
【摘要】:"死亡剧情"这种文学现象是深植于作者内心对于生命、生存的理解和情感的表达,它是作者驱除生命苦难和死亡本身的一种方式。"死亡剧情"对于读者也有着特殊的意义,它的悲剧感染力使其拥有独特的文学艺术魅力而经久不衰。但是"死亡剧情"并非只是单纯的作者与读者之间表面人为力量互动的产物,作品中仿佛隐含一条暗线,人物受社会集体潜意识中的"死亡本能"影响——人物在故事中自身有一种天然的意愿,贯穿于情节发展的始终,一种本能的不可逆转的力量,一种要消灭生命的势力,以毁灭生命而重返于无机形态为目的,在心中暗暗期盼自己和别人的死亡到来。
[Abstract]:The literary phenomenon of "death plot" is deeply rooted in the author's understanding of life and existence and the expression of emotion. It is a way for the author to exorcise the suffering of life and death itself. " Death plot has a special meaning for readers, and its tragic appeal makes it have a unique literary and artistic charm. But "death Story" is not just a product of superficial human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author and the reader. It seems to imply a dark line in the work. The characters are influenced by the "death instinct" in the collective subconscious consciousness of the society-the characters have a natural will in the story, which runs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lot, an irreversible force of instinct, a force to destroy life. For the purpose of destroying life and returning to inorganic form, secretly anticipating the death of oneself and others.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中文系;
【分类号】:I106.4;I0-03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华;;《德伯家的苔丝》小说结构浅析[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2 刘桂荣;方法与意义——中国哲学的重新建构[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3 贺志朴;;审美教育和人类精神家园的建设[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4 敦鹏;;郭象与魏晋玄学的生存转向[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5 陈海博;李伟;;论“自省”的存在论意蕴[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6 陈骏业;;法律思维能力在法律高等教育中的核心定位及培养——一个比较视角的研究[J];河北法学;2008年02期
7 刘再辉;;本原与存在:再论识别问题[J];河北法学;2008年02期
8 李荣;;影响刑事判决的法官情感因素及其制约[J];河北法学;2008年04期
9 李荣;;量刑实体公正的影响因素研究[J];河北法学;2012年05期
10 赖守忠;熊玉琴;;霍桑及其作品的现代性解读[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程光炜;;一个被重构的“西方”——从“现代西方学术文库”看八十年代的知识范式[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2 廖全京;;存在之镜与幻想之镜——读阿来长篇小说《尘埃落定》[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3 李杨;;具体性的追寻——读马尔库塞《历史唯物主义现象学论稿》[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9)[C];2011年
4 郑恩兵;;文学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内质即二者之关系[A];创新·发展·和谐——河北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8年
5 王东;;接受视野下的抽象艺术理论[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吕周聚;;30年代左翼文学与现代主义文学的纠葛——以鲁迅为例[A];鲁迅与“左联”——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邓俭;;自我生存之“无”的突破——解读《野草》中的存在之思[A];鲁迅与“左联”——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刘金才;;中日跨文化交流和理解的隔膜[A];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大众文化在亚洲:全球化、区域化和本土化”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5年
9 刘浏;;论晚唐咏史诗的炼事与炼意[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二辑)[C];2008年
10 朱军;;网络和家乡——网络时代的存在论浅析[A];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传媒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汇编(下册)[C];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邓继好;程序正义理论在西方的历史演进[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王娟;理论旅行:吸收与变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苏勇;解构批评:形态与价值[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6 张美宏;生生之道与圣人气象:北宋五子万物一体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刘义;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研究:概念、历史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8 靳宝;批判哲学的现象学批判[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9 朱新春;莱布尼茨自然有机论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10 李言统;故事歌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蒋辉月;论许地山文学创作的悲剧精神[D];河北大学;2007年
2 连青;后现代广告设计语言的风格及其操纵性[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3 关学锐;《庄子》生存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宋明珠;米兰·昆德拉小说叙事形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思童;从受众探析中国纪录片发展范式[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石实;隐秘的参与[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7 于海霞;主体间性视域下高校德育主体间矛盾的消解[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8 王健;雅克·拉康的文学伦理学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9 连楠;团体心理治疗对强迫症患者的疗效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10 蔡芝武;毕飞宇小说创作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学海;开头几句话[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1996年02期
2 陈`,
本文编号:20749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0749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