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说叙事的叙述主体
本文选题:小说叙事 + 叙述主体 ; 参考:《山东大学》2005年硕士论文
【摘要】:小说叙事学兴起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西方,是对小说的叙事结构、叙事特性进行分析的理论。与传统的小说批评相比,小说叙事学对小说进行叙事研究,给小说批评提供了新的思路,也深化了人们对小说这一文体特性的认识。但同时,小说叙事学理论本身也存在着诸多不足,像对小说叙事中的核心概念叙述主体的界定,一直显得含混、模糊。特别是小说叙事学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不同的派别,各个派别之间对这一概念的阐述存在很大的争议和分歧。这种概念阐述上的争议和分歧,对与之相关的其他问题的研究和具体的小说创作都极为不利。本文试图对小说叙事的叙述主体进行全面的梳理和阐发,以期推进对小说叙事研究的发展。 第一章 小说的叙事研究。第一节主要论述传统小说理论存在的局限以及小说叙事理论的发展。二十世纪前的小说批评理论大都关注作品的社会、历史、文化等方面的意义,而很少对小说的形式技巧和结构等进行研究。随着法国结构主义的兴起,受其影响,小说批评理论的焦点才开始转向对小说的叙事形式和结构的研究。在这期间,无论是俄国形式主义文论家、法国结构主义理论家还是英美小说理论家,他们对小说的叙事方面的研究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小说叙事学为小说的研究开创了新局面,同时又因过分强调形式化,而受到了后起的新叙事学的批评。新叙事学认为,不应该把小说文本和社会、历史、文化、语境等割裂开来,进行封闭自足的研究,他们还建议把小说叙事学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从中吸取有益的成分,以促进自身的发展。第二节主要论述小说与叙事的特殊关系。叙事主要包含两层含义:作为表述方式的叙述和作为被表述的对象的故事。小说是一种通过各种叙述方式将一个个故事组织并讲述出来的整体活动,其构成基础是故事和叙述方式。从这个角度讲,叙事和小说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对小说进行叙事研究,可以对小说做出更为深入的把握。 第二章 小说叙事中的叙述主体的唯一性。这一章是全文得以继续深发的基础。认识到了小说与叙事的密切关系后,继而出现的问题便是:既然小说要叙述故事,
[Abstract]:Fiction narratology, which originated in the West in 1960's, is the theory of analyzing the narrative structure and narrativ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ovel. 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novel criticism, novel narratology studies novel narration, which provides a new way of thinking for novel criticism and deepens people's understanding of novel as a stylistic feature. But at the same time, the theory of novel narratology itself also has many shortcomings, such as the definition of the main body of narration of the core concept of the novel narrative, has always appeared vague and vague. In particular, in the course of the development of novel narratology, different schools have gradually formed, and there are great controversies and differences in the elaboration of this concept among different schools. The disputes and differences in the elaboration of this concept are unfavorable to the study of other related issues and the creation of specific novels. This paper tries to carve out and expound the narrative subject of novel narration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novel narrative research. The first chapter is the narrative study of the novel. The first section mainly discusses the limitations of traditional novel theor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novel narrative theory. Before the 20th century, most of the theories of novel criticism focused on the social, historical, cultural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works, but rarely on the formal techniques and structure of the novel. With the rise of French structuralism and influenced by it, the focus of the theory of novel criticism turned to the study of the narrative form and structure of the novel. During this period, both Russian formalist literary theorists, French structuralist theorists and Anglo-American fiction theorists have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to the study of the narrative aspects of novels. Novel narratology has opened up a new situation for the study of novel, and has been criticized by the new narratology because of its excessive emphasis on formalization. New narratology holds that novel texts should not be separated from society, history, culture, context and so on, and should be studied in closed and self-sufficient way. They also suggest that novel narratology should be combined with other disciplines to draw beneficial elements from it. In order to promote their own development. The second section mainly discusses the special relationship between novel and narrative. Narration mainly contains two meanings: the narration as the expression and the story as the object. The novel is a kind of whole activity which organizes and narrates a story through various narration methods, and its constitution is based on the story and the narration way. From this point of view, narrative and novel have a very close relationship. The narrative study of the novel can make a deeper grasp of the novel. The second chapter is the uniqueness of narrative subject in novel narration. This chapter is the basis of the full text. Recognizing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fiction and narration, the question then arises: since the novel is about to tell a story,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I05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兴娟;;“不负责任”的叙述者——漫谈《红高粱》的叙述技巧[J];考试周刊;2011年50期
2 文一茗;;叙述分层中的主体问题:析《红楼梦》的分层与跨层[J];三峡论坛(三峡文学.理论版);2011年03期
3 刘晓军;;章回体例与连载方式:论清末民初章回小说文体的变革[J];文艺理论研究;2011年04期
4 余凡;;叙事主体的弱化与整合——论《秦腔》的叙事艺术[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02期
5 李军均;曾垂超;;论宋代小说的雅俗之变及其文化精神[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6 庄萱;;婚恋母题与变态心理——京派女作家小说叙事深层结构的艺术透视[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7 余再山;;《西洲曲》的考证及解读[J];武汉纺织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8 张蓓;;论《叔叔的故事》中元小说叙事对男权中心话语的解构[J];群文天地;2011年10期
9 张新军;;《第22条军规》的身体叙事[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11年08期
10 孙仁歌;;“中国式”叙事文本与“含蓄”修辞应用[J];文艺评论;201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炎秋;;诗歌叙事与小说叙事(提纲)[A];21世纪中国现代诗第五届研讨会暨“现代诗创作研究技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陈思和;;寻求岩层地下的精神力量——读罗伟章的几部小说有感[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3 刘绍信;;阿成小说叙事[A];龙江春秋——黑水文化论集之四[C];2006年
4 周冰心;;边际与突围——一个正在崛起的文学“代内单元”现象研究[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5 张光芒;;麦家小说的游戏精神与抽象冲动[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6 卢卫中;刘玉华;;试析概念转喻在小说叙事和理解中的作用[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7 韦华;;元小说叙事——解读纳博科夫的一个视角[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斯炎伟;;从“重意义的故事”到“重意味的形式”——论新时期以来小说的叙事革命[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9 刘虹利;孟繁华;;感悟与发现——李一清的“乡村中国”[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10 李洲良;;春秋笔法与中国小说叙事学[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7-2008年度][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庆国;异军突起的临沧小说[N];云南日报;2010年
2 卿建英;构建小说的理论形态[N];文艺报;2011年
3 比目鱼;像智者一样思考,像顽童一样写作[N];东方早报;2011年
4 ;“思想与风格”[N];吉林日报;2011年
5 秦晋;构筑灵魂的场所[N];中华读书报;2007年
6 周熠;小说叙事魅力的新体验[N];中国邮政报;2004年
7 张元珂;真诚的乡村叙事[N];文艺报;2011年
8 深圳商报记者 刘悠扬;书写当下比书写历史更有力[N];深圳商报;2010年
9 蒋泥;天才是怎样“玩”老的[N];太原日报;2006年
10 ;创作的意蕴与转换[N];文艺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云波;唐代小说观念与小说兴起研究[D];四川大学;2001年
2 冯鸽;晚清非写实小说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3 余新明;《呐喊》《彷徨》的空间叙事[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4 李益;马丁·瓦尔泽小说《迸涌的流泉》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5 周春玲;九十年代文学与当代生活[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荆亚平;立于人类精神深层的缪斯之舞[D];浙江大学;2005年
7 南志刚;叙述的狂欢与审美的变异[D];苏州大学;2005年
8 朱桃香;叙事理论视野中的迷宫文本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9 周保欣;境遇与策略[D];浙江大学;2004年
10 王力;农民叙事的双重幻像[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万克领;论小说叙事的叙述主体[D];山东大学;2005年
2 刘烨琳;时间之流与生命之舟[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3 崔文苑;“十七年”小说中的女性身体叙事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4 尹永华;小说叙事与舞台交流[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薛岩;安妮塔·德赛小说中的历史叙事[D];天津师范大学;2011年
6 钟淑君;冰心小说叙事模式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7 李海;东干小说对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变异[D];兰州大学;2010年
8 彭祖鸿;暗夜里的独呓[D];暨南大学;2010年
9 牟安娜;“真相”与“跨界”[D];西北大学;2010年
10 丁乐慢;徐(?)小说叙事伦理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0821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0821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