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变形体看《山月记》和《变形记》
本文选题:《山月记》 + 《变形记》 ; 参考:《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S1期
【摘要】:古代的变形作品主要宣扬惩恶扬善、因果报应,表现了最朴素的被压迫人民的反抗思想及其受到古代传说迷信的影响,带有很多不成熟的印记。然而这些作品全都曲折地、间接地反映了社会现实,其中无论是狐仙也好,猴王也罢,多是作者对现实表现出的愿望,都是变了形的现代人的化身。中岛敦的《山月记》和卡夫卡的《变形记》彼此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变态的、扭曲的、受压抑的自我形象写照。
[Abstract]:The transfiguration works of ancient times mainly advocated the punishment of evil and the retribution of karma, which showed the most simple thought of resistance of the oppressed people and their influence by the superstition of ancient legends, with a lot of immaturity. However, these works all twists and turns, indirectly reflect the social reality, whether fox fairy or monkey king, most of them are the author's desire for the reality, are the incarnation of the transformed modern people. The Moon of Mountain in Nakajima and Kafka's Metamorphosi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each other. They are abnormal, distorted, and repressed self-image.
【作者单位】: 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
【分类号】:I106.4;I0-03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陈云;;宿命的选择:“把绝路当出路”的悖谬——读卡夫卡的《饥饿艺术家》[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9年02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周何法;卡夫卡的自虐狂倾向及其触发因素[J];外国文学评论;2005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勇;自我解体的悲歌——中岛敦《山月记》论[J];外国文学研究;2004年05期
2 牛庸懋;卡夫卡及其《变形记》[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05期
3 夏郁芹;卡夫卡《变形记》初探[J];兰州学刊;2005年01期
4 石海霞;碎裂的家庭影像——解读《变形记》中的兄妹关系[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5 李红,小野顺子;人虎山月间——中岛敦及其《山月记》解读[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2年06期
6 邓润华;卡夫卡和《变形记》——兼论中国道家思想对卡夫卡的渗透[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987年01期
7 龙怀珠;卡夫卡《变形记》创作方法辨析[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8 虞箐;《变形记》赏析[J];语文世界(蓝B版);2001年Z1期
9 刘爽;现代西方生存状态与心灵感受的寓言——卡夫卡和他的《变形记》析[J];理论界;2005年04期
10 胡志明;“变形”的美学——从《变形记》看卡夫卡小说的话语方式[J];山东师大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华娟;;异化的人群 绝望的生存——卡夫卡小说中的异化主题分析[A];2003年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年会交流论文文集[C];2003年
2 桑迪欢;;卡夫卡的话语世界——从《城堡》看卡夫卡的语言特色和叙事结构[A];江西省语言学会第五届会员大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3 何峰;;边缘化的冷眼旁观与后现代的思维向度——鲁迅与卡夫卡[A];安徽文学论文集(第2集)[C];2004年
4 杨四平;;梁小斌:诗意的思考——解读《独自成俑》和《地主研究》[A];安徽文学论文集(第2集)[C];2004年
5 郝岚;;小说的危机年代[A];中国小说研究[C];2003年
6 徐亚萍;;动真情,说真话,养真性,做真事[A];江苏省教育学会、江苏省写作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唐韧;;源流之辨——《讲话》之“经”与“权”的思考[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四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2002年
8 李桂媛;;浅析里蒙德·卡弗的简约风格[A];中外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明星圣子;;“本文”是什么?——以宫泽贤治的全集为例[A];第十一届国际出版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何换生;王达敏;;论余华小说的少儿形象[A];安徽文学论文集(第2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崔雪芹;卡夫卡,,永远的卡夫卡[N];科学时报;2004年
2 曾艳兵;卡夫卡:从西方到中国[N];中华读书报;2003年
3 张放;卡夫卡:把写作视作祷告[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9年
4 任卫东 书评人;“卡夫卡”和我一起成长[N];中国图书商报;2004年
5 曾艳兵;卡夫卡和三个女人[N];中华读书报;2003年
6 曾艳兵;卡夫卡与三个朋友[N];中华读书报;2003年
7 戴铮;《海边的卡夫卡》风靡德奥[N];中华读书报;2004年
8 ;残雪:卡夫卡的意味[N];中华读书报;2008年
9 李晓莉;充满隐喻的世界[N];西安日报;2003年
10 曾艳兵;卡夫卡与基尔凯郭尔[N];中华读书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王蔚;卡夫卡在中国的译介(1979年至今)[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2 张玉娟;“诗之思”:卡夫卡艺术世界的“图式”[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王永兵;欧美先锋文学与中国当代新潮小说[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廖峻;迪伦马特戏剧中的迷宫世界[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7年
5 郭恋东;论中国现代文坛对“意识流”的接受[D];复旦大学;2006年
6 刘志;思与诗的张力[D];浙江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曲伟;试论卡夫卡笔下的荒诞世界[D];吉林大学;2004年
2 韩晓亚;论卡夫卡创作中的悖谬艺术[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3 张饰玉;论卡夫卡创作中的悖谬[D];吉林大学;2004年
4 陆霞;卡夫卡的象征[D];西南交通大学;2004年
5 刘颖;“卡夫卡”的呓语[D];安徽大学;2005年
6 张弘;孤独的行路人——卡夫卡和鲁迅的比较[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7 窦燕;“我写的一切都与您有关”——荣格心理学视阈下的卡夫卡及其创作[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蔡智敏;卡夫卡小说的生存论解读[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9 赵山奎;形而上欲望的幻象[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10 曲景美;心灵的释放 精神的寄托[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0967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0967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