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落言筌——“朦胧”、“张力”、“反讽”、“悖论”的本体论意趣
[Abstract]:In comparison, the mutual interpretation and invention of different theories have become the accepted research purport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omparative poetics. On the one hand, due to the difference of cultural background, any theory is merely an "event", which must be understood in context (historical, localized). It is also a fact that cannot be ignored. This is just as there are no two leaves in the world that are exactly the same; but the fact that leaves are different, but they are all leaves, determines that they must be different and alike.
【作者单位】: 河北师范大学文学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西文学文本理论范畴比较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10CZW002
【分类号】:I0-03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青枝,李翠霞;论宋末遗民诗人林景熙的诗歌艺术[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2 高琦;徐朔方笺校本《牡丹亭》“集唐”诗标注补正[J];抚州师专学报;2002年01期
3 黄怡;中国传统居住环境与古典文化的互动[J];建筑师;2003年01期
4 朱荣英;朱熹理学及其喻象与转识成智[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5 周建华;《爱莲说》的创作地考论及其意蕴[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6 江可申;南京六朝文化资源潜质与城市科学发展[J];南京社会科学;2004年S1期
7 徐宇春;;苏轼唱和诗初探[J];青海社会科学;2006年02期
8 黄桂凤;;国家不幸诗家幸——论文天祥对杜诗的接受[J];绥化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9 江宏;古典诗词审美观照下的文化物象——玉[J];广西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10 陶涛;屈原精神与我国三次爱国思潮[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熊飞;;韩愈“以文为诗”的历史渊源及其创新与贡献[A];唐代文学研究(第十辑)——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梁银林;苏轼与佛学[D];四川大学;2005年
2 胡敏;中西人体美观念及其表现形式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3 徐宇春;苏轼唱和诗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4 齐亚敏;新时期小说中的未成年人世界[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王莹;唐宋诗词名花与中国文人精神传统的探索[D];暨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春梅;临江三孔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2 徐大威;论宋代名诗中景物描写的审美流变[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3 吴智昌;李觏诗歌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4 宫洪涛;南宋王质诗词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5 赵冰洁;文天祥对杜甫诗歌的继承[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6 刘志刚;高考古代诗词鉴赏试题及答题状况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年
7 邓晓琼;论文天祥的诗歌艺术[D];湘潭大学;2007年
8 王文玉;孔平仲及其诗歌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9 段守艳;李觏诗歌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朱秀敏;方岳诗歌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洪毅;;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艳俗艺术的社会批判性[J];黄河之声;2011年13期
2 张庆熊;;数、艺术品和商品的存在问题——探讨胡塞尔、茵加尔顿和卢卡奇的本体论思路[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1年04期
3 董学文;;文学理论研究“西马化”模式的反思[J];天津社会科学;2011年03期
4 鲁明军;;“意”与“是”:古今诗学视域中的当代艺术——以“意派”为中心[J];美术研究;2011年02期
5 张永清;刘锋杰;;主持人的话[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6 马薇;;浅议新批评理论的批评标准——以退特张力说为例[J];青春岁月;2011年12期
7 李昌标;;小说文体研究的新思路——《语用文体学》介评[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1年02期
8 林现彩;;伽达默尔游戏理论的美学价值与现实意义[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11年06期
9 兰香香;黄远鹏;;从求婚片段比较《傲慢与偏见》的两个中文译本[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10 杨星丽;;“意象”类型化的理论渊源[J];文艺评论;2011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张子中;;关于艺术本源的美学思考[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2 李龙;陈粤;;美学和意识形态的虚妄——浅谈保罗·德曼的“文学性”理论[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3 陈诚;;文艺学“当代形态”的理论设想与建构[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4 田亚洲;杨维民;;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对当代流行艺术的反思[A];2005年当代艺术与批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杨乃乔;比较文学是本体论而不是方法论[N];文艺报;2001年
2 张尕;多媒体时代[N];中华读书报;2008年
3 王晓峰;关于表扬的原理及其在文学上的应用[N];辽宁日报;2008年
4 王一川;探访被覆盖的理论原点[N];中国教育报;2008年
5 李建军;还是现实主义有热情有精神有力度[N];文艺报;2005年
6 马驰;研究马克思身后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N];文艺报;2008年
7 刘长春;论散文易写而难工[N];文学报;2006年
8 张辉;崇高的两副面孔[N];21世纪经济报道;2009年
9 王岳川;肉体沉重而灵魂轻飘[N];文艺报;2004年
10 钟厚涛;比较文学的焦虑与中国学者的声音[N];中华读书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张伟;艺术精神的本体论阐释[D];吉林大学;2002年
2 安佰鸿;理查德·罗蒂的文化观念和文学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3 谢龙新;文学叙事与言语行为[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孙放远;鲁迅与夏目漱石[D];吉林大学;2012年
5 杨建国;审美现代性视野中的雅各布森诗学[D];南京大学;2011年
6 杨富波;莫瑞·克里格与新批评[D];吉林大学;2010年
7 王伟;罗蒂与关系主义文论[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8 苏勇;解构批评:形态与价值[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洪毅;“观念”介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艳俗艺术的社会指向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任华东;诗意言说:透射幽暗的亮光[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荆曼;文学“挪用”问题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4 金慧敏;“严肃的游戏”[D];郑州大学;2006年
5 颜东升;克尔凯郭尔反讽概念研究[D];河北大学;2010年
6 郑瑜;反讽的理论内涵与美学意义[D];辽宁大学;2012年
7 张夏;论反讽与复调[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8 陶国山;现象学与罗曼·英伽登美学[D];苏州大学;2005年
9 赵崇璧;论重复的诗学功能[D];西南大学;2009年
10 陈亮;浦安迪《中国叙事学》辨要[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2820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2820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