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韦勒克“整体性”文学批评观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Abstract]:There are thre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meanings in Weller's view of "understanding literature and evaluating literature" from the standpoint of "wholeness". First, the theory monologue of power discourse is replaced by dialectical and comprehensive critical concept of literary criticism. Secondly, the "holistic" view of literary criticism is conducive to alleviating the interpretive anxiety of contemporary literary criticism and provides theoretical discourse resources for reshaping the new order of Chinese poetics. Thirdly, the "holistic" view of literary criticism warns us how to reconstruct the aesthetic spirit of literature as literature by the way of poetry and thought in this era of "no thought".
【作者单位】: 暨南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I0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陈跃红;比较诗学与当代中国的文艺研究[J];中国比较文学;2005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江守义;何旺生;;以批评建理论——关于当前文学理论建设的思考[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2 方兵;;史蕴诗文之心——钱钟书《左传》研究发凡[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3 陈文钢;;“任性”的叛逆与“坎普”的颠覆——论苏珊·桑塔格的“风格化”[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4 李成玉;;符号中的艺术——简析卡西尔《人论》中的艺术观[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5 潘啸龙;朱瑛;;潘岳人品论[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6 周莉;;试论中西比较诗学的对话冲突[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12期
7 赵春霞;;试比较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与雕塑作品的存在方式[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12期
8 王丽;;被诅咒的家族——论尤金·奥尼尔家族的悲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4期
9 林芳;荣吉;;论戏剧艺术中的独白[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9期
10 李岩;;关于“经典问题”的几点思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张立群;;“功用与审美”的“二律背反”——论中国新诗写作与“政治”的关系[A];新世纪中国新诗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张立群;;历史的“观念”、“叙述”及其他——关于“中国当代文学史”写作[A];“中国当代文学史:历史观念与方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谢德胜;;《诗》叙事变化管窥——以《氓》、《节南山》、《生民》为研究中心[A];诗经研究丛刊(第十七辑)——第八届 《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选刊之二[C];2008年
4 王松林;;小说“非个性化”叙述背后的道德关怀[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曹顺庆;;跨文明比较美学研究[A];“美学与多元文化对话”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杨光祖;;批评的底线伦理与批评家理论主体的建构[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5.6)[C];2005年
7 张进;;活态文化及其对文艺学的挑战[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8年卷)——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C];2008年
8 泓峻;;文学对语言的影响——一个重要的文学价值论研究维度[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10年卷)——文学理论前沿问题研究[C];2010年
9 陈学广;;从语际翻译看文学语言的特性——也谈诗的可译与不可译[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10年卷)——文学理论前沿问题研究[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言统;故事歌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2 崔绍怀;中国鲁迅《野草》研究史论[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长中;文学文本基本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黄斌;文化发展转型与国家的作用[D];暨南大学;2001年
5 董岭;艺术功能论[D];暨南大学;2001年
6 周颖;阅读之旅:从主体性到修辞性[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7 陈吉猛;文学的存在方式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8 郑国庆;落幕[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9 王林;论田汉的戏剧译介与艺术实践[D];复旦大学;2004年
10 王进进;宗白华美学思想述评[D];浙江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路晓辉;史蒂文森主要小说叙事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代丽君;论哈罗德·布鲁姆的文学史观[D];湘潭大学;2010年
3 刘雪花;论《白鲸》中人与自然的关系[D];湘潭大学;2010年
4 许丽;论新时期我国社会历史批评的转型[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罗明;荒诞极处见真实[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6 韦继丰;现代性视野中的打工诗歌[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7 于莉莉;金圣叹《西厢记》评点的阐释理论[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8 李本加;藏族文学语言学及其艺术史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9 王佳佳;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批评在中国的发展与实践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10 徐庆侠;论阎连科小说的“寻找”主题[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传才;;文学批评理论教材建设的崭新成果[J];中国图书评论;2007年09期
2 陈璇;许立莺;;《红楼梦》续书研究——以文学批评为中心[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3 王艳冰;;试论朱光潜的文学批评[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年10期
4 蔡梅娟;;21世纪中国文学批评与文学关系的和谐构建[J];山东社会科学;2009年12期
5 蔡梅娟;;文学多元时代的批评策略[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12期
6 陆侃如;牟世金;;刘勰的批奤娭——《文心雕龙》|!介之八[J];山东文学;1962年10期
7 南阳;对当代西方文学批评理论的深切阐解──金德万新著《风在倾听》简评[J];江汉论坛;1994年10期
8 苏亮;;略论《世说新语》的文学批评文献价值——以《世说新语·文学》为例[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S1期
9 冯陶;;成仿吾文学批评研究述论[J];绥化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10 张玲;蔡梅娟;;近代文学批评的学科建设意义[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谢海军;;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到“中国模式”:两种话语解读之差异[A];“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的世界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韩文鑫 中共党员;热望“重估”之后降临一个文学新时代[N];辽宁日报;2011年
2 (美国)W.J.T.米切尔 李平译;理论死了之后?[N];文艺报;2004年
3 蔡育曙;开山之钢“诗言志”[N];云南政协报;2000年
4 斯义宁;世纪之交的文学理论研究[N];人民政协报;2001年
5 彭红卫;那一棵淡雅的四季桂花[N];文艺报;2003年
6 陶洁;中国人如何编美国文学史[N];光明日报;2003年
7 李国华;走出当前文学批评学的“误区”[N];文艺报;2002年
8 赵慧平;开展文学批评哲学研究[N];文艺报;2004年
9 李明滨;20世纪俄罗斯文学批评史[N];中华读书报;2001年
10 陶洁;谈谈《新编美国文学史》[N];中华读书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琳;隐喻与文学批评理论[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 陈颖;“对话”语境中的钱钟书文学批评理论[D];辽宁大学;2009年
3 凌晨光;交流话语与文学批评[D];山东大学;2007年
4 赵宏宇;索绪尔语言学理论对西方20世纪文学批评理论的影响[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5 邹志远;李w_光文学批评研究[D];延边大学;2007年
6 汪建峰;韦恩·布斯与西方文学批评的修辞视角[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7 李炜;伊格尔顿的解构思想研究[D];扬州大学;2008年
8 周春;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批评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9 刘艳萍;姜敬爱与萧红小说创作之比较研究[D];延边大学;2009年
10 王欣;英国浪漫主义诗歌之形式主义批评[D];吉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建颖;与时俱进的批评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2 张华君;魏晋以来文学批评理论中的“自然”思想[D];兰州大学;2012年
3 赵书文;宪法司法化话语范式的转变[D];西南政法大学;2005年
4 田薇;论“80后”文学中的逆反色彩[D];天津师范大学;2012年
5 徐芬;李长之文学批评理论的现代启示[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6 牛文军;情感的肌体和理性的因子[D];河南大学;2009年
7 吴峰敏;伊格尔顿意识形态文学批评理论透视[D];山东大学;2005年
8 龚宸珲;梁实秋“人性论”文学批评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9 齐蔚霞;论张爱玲的女性意识[D];西北大学;2001年
10 张慧;论詹姆逊的文学批评理论[D];新疆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2835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2835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