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中国比较文学的引路人
[Abstract]:This paper expounds Ji Xianlin's contribution in reviving Chinese comparative literature, guid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ubject and caring for the growth of the academic team, and expounds Ji Lao's thought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I0-0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吕超;;反思与前瞻——中国“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博导高层论坛会议纪要[J];外国文学研究;2011年04期
2 曹顺庆;罗富明;;“失语症”与中国文论的“话语转换”[J];红岩;2011年S2期
3 季羡林;对于诺贝尔文学奖的几点意见[J];教学与教材研究;1999年03期
4 付飞亮;;略论类型学与历史类型学的异同[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5 谭佳;;“中国文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会议综述[J];文学评论;2011年04期
6 季羡林;《比较文学》序[J];教学与教材研究;1997年06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汪介之;;有关比较文学学科定位的两个问题[A];2005:发展·和谐·公正——江苏省社科类学会学术年会成果荟萃[C];2005年
2 王宁;;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国际背景、研究现状及未来走向[A];儒学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7年
3 ;江苏省比较文学学会[A];2005:发展·和谐·公正——江苏省社科类学会学术年会成果荟萃[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袁国女;第九届中国比较文学年会暨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召开[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2 本报记者 陈菁霞;中国比较文学的国际化战略[N];中华读书报;2011年
3 斯洛伐克科学院研究员 高利克 本报记者 陈菁霞 采访整理;中国比较文学的两次“回归”[N];中华读书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朝格;季羡林“被盗字画”难辨真伪,秘书杨锐短信回应举报[N];南方周末;2008年
5 本报记者 褚国飞;乐黛云:从世界的文学视野看中国比较文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6 王福和;比较文学著作应该怎样读?[N];中华读书报;2007年
7 宋德发;读胡良桂的《世界文学与国别文学》[N];文艺报;2005年
8 徐立钱;新世纪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的重要收获[N];文艺报;2006年
9 中国社会科学院 叶舒宪;季羡林的比较文学研究[N];光明日报;2009年
10 雯娇;人文社会科学前沿扫描[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朱安博;归化与异化:中国文学翻译研究的百年流变[D];苏州大学;2007年
2 卢玉玲;文学翻译与世界文学地图的重塑[D];复旦大学;2007年
3 刘小刚;创造性叛逆:概念、理论与历史描述[D];复旦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杨慧娟;乐黛云与中国比较文学[D];郑州大学;2008年
2 商益措;从比较文学角度试论翻译得失问题[D];西北民族大学;2007年
3 张丽丽;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及其翻译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4 闫欢;话语权力与文学经典建构[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5 张慧玲;意识形态、诗学与英语意识流小说的汉译[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6 齐越;刍议可译性与不可译性[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2850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2850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