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的审美价值转换研究
发布时间:2018-11-20 16:06
【摘要】:当今社会已经进入更全面、更深入的复制化时代,复制全面介入艺术的生产与传播,并成为现代艺术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趋势。机械复制是指运用摄影、影印、录像、扫描等技术可以无止尽复制图像,而这些图像甚至可以被切割、放大、缩小、拼贴、剪接,大量重复出现在社会生活中。在针对复制的研究方面,本雅明的机械复制理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早在20世纪30年代,本雅明就将刚刚起步的机械复制艺术如电影作为研究对象,预言机械复制时代的到来并将成为时代艺术发展的必然趋势。他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对新兴的机械复制技术进行系统的理论阐释,并对复制背景下发生的古典美学向现代美学价值的转换进行分析研究。针对复制条件下当代艺术的越来越突出的审美价值转变的问题,本雅明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为其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重要的理论依据。 本文对本雅明的美学思想进行个案研究,重点是对《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的机械复制美学思想进行理论阐释,深入分析机械复制技术对于审美价值转换的意义,论证机械复制技术在古典向现代审美价值转换中的中介枢纽作用,从而寻找对处于复制更加成熟时期的当代艺术审美可供借鉴的有益资源。并通过复制语境下古典向现代审美价值转换的研究,对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在审美价值转换研究中的重要地位与价值进行分析论证。 本文的主要内容是对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的系统思想进行理论阐释,主要抓住本雅明的“机械复制”理论来考察、分析、旁证和阐释本雅明的机械复制思想以及其在审美价值转换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在机械复制时代,现代艺术的存在形态、审美接受、审美标准等美学价值发生深刻的转换,在具体层面表现为:①在存在特征上,传统艺术具有独一无二的原真性和权威性;而机械复制艺术具有可复制性和丧失了原真性。②在艺术的功能上,传统艺术因服从于宗教和巫术功能,具有膜拜仪式价值;而机械复制艺术丧失了宗教膜拜价值,转向重视其展示价值的实现;③在审美接受方式上,传统艺术品需要一种审美的静观,主体和对象有一定距离,而且是一种细心品味的方式;机械复制艺术则是一种快速的暂时的反应,主体和对象之间的距离消失了,艺术品像一颗子弹击中了欣赏者,视觉特质转向触觉特质,个人沉思性的静观为集体性的互动所取代。审美价值如何会发生根本性的转变,根源在于机器大工业时代的来临,使复制技术全面介入艺术的生产传播,使艺术的存在形态、审美标准与接受方式发生根本性变化,导致审美价值系统性地发生转换。 在对本雅明的机械复制美学思想的个案研究中,本文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研究:第一,文献研究法,对有关本雅明机械复制理论的文献进行比较研究与理论阐释,论证“机械复制”在古典美学向现代美学转换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二,关键词研究法,抓住《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中的几个核心概念,比如“灵光”、“展示价值”、“膜拜价值”等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并理清机械复制技术的产生使审美价值的诸多层面比如审美特征、审美标准与接受方式发生什么样的转换,转换的具体过程以及转换之后形成具有什么特征的美学思想。 通过对本雅明的机械复制理论进行研究论证,对现代艺术的审美价值转换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明确机械复制在审美价值转换中的中介枢纽作用,复制时代的来临与深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其对审美价值发生转换的影响作用也是长时期、深刻的。因此,机械复制理论对于理清当代美学价值演变脉络及学理研究具有理论指导意义。第二,当代艺术进入更全面的复制时代,其审美问题也凸显出来。本雅明关于机械复制的精辟分析对探索当代艺术的审美策略提供有意义的借鉴价值。特别是本雅明预言的复制导致大众艺术的出现,对于当代艺术的审美问题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通过对本雅明机械复制美学思想的分析论证,得出机械复制技术全面介入艺术的生产传播,对现代艺术的存在形态、感知接受方式、功能意义等审美价值发生一系列根本性转换,而古典向现代审美价值发生转换的根源在于复制技术的兴起与运用,机械复制在审美价值的转换过程中具有中介枢纽作用。因此,通过对机械复制的中介枢纽地位的研究论证,有助于从根源上梳理美学思想的演变脉络,对处于复制时代背景下的现代艺术的审美创作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J01
本文编号:2345349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J0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付立春;;论本雅明的艺术本质和发展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4期
2 闻娱;本雅明技术复制艺术理论述评[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3 丁升华,陶水平;论本雅明对机械复制时代艺术的情感[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4 龚婷;;本雅明机械复制理论的现代启示——论当代大众文艺传媒及大众化[J];南方论刊;2007年01期
5 代云红;;“灵韵”:在原型与互文性之间——对机械复制时代艺术创造问题的思考[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6 张玉能;;关于本雅明的“Aura”一词中译的思索[J];外国文学研究;2007年05期
7 范萍萍;机械复制与艺术的命运——阿多诺本雅明之争及其现实意义[J];浙江学刊;2001年06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上官燕;论本雅明对于光晕艺术的再阐释[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2 元君玲;对本雅明“光晕”理论的思考[D];南昌大学;2007年
3 李赛可;从机械复制到数字虚拟[D];湘潭大学;2007年
4 杨玉珍;本雅明的艺术生产理论评析[D];河北大学;2006年
5 毕晓梅;《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文化传播思想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3453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3453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