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语、中国话语与文学理论的创新
[Abstract]:Discourse is a hot topic in academic circles at home and abroad. On the basis of reviewing and summing up the research on discourse in the past 30 years, the author holds that the so-called discourse refers to the terms and categories in the literary dialogue relationship. " Discourse "is the main element of literary theory and the theoretical component and carrier of literary thought." Therefore, discourse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innovation of literary theory. The innovation of "discourse" in literary theory is a very complex project, which can be carried out on four levels: personal discourse, national discourse and world discourse. Among them, the innovation of personal discourse is the foundation and the most critical. The other three levels of discourse innovation should be realized through personal discourse innovation. Therefore, based on the experience of Chinese literature, we should constantly put forward and solve the problems of Chinese literature, create the discourse of Chinese literary theory, and then construct the system of Chinese literary theory. Only in this way can we not only obtain the "right of Chinese discourse" in the world literary theory, but also be able to continuously convey China's fresh material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world literary theory and make the due contribution of the Chinese literary theorists.
【作者单位】: 扬州大学;
【基金】: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存活在现代文论中的中国古代文论范畴研究》(05BZW004)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教育部重大项目《中国现当代文学理论重要概念的起源和发展》(08JJD751074)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分类号】:I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岛子;海因里希·伯尔:正义者话语阐释[J];外国文学评论;1991年02期
2 贺桂梅;新话语的诞生——重读《班主任》[J];文艺争鸣;1994年01期
3 王光明;重建个人的话语空间──新诗潮新论[J];文艺争鸣;1995年02期
4 尹昌龙 ,沈芸芸;记忆与写作:我们时代的个人方式[J];小说评论;1995年03期
5 程文超;作家心态张力与文学演进[J];学术研究;1995年02期
6 黄曼君;《台港澳及海外华人散文名作鉴赏》序[J];华文文学;1995年01期
7 李列;超本文的叙事与话语——重读“ 样板戏”[J];蒙自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5年03期
8 傅京生;评洛齐背景主义绘画[J];上海艺术家;1995年06期
9 ;现代雕塑5人展作者谈[J];雕塑;1995年02期
10 沈嘉达;历史寓言与个人话语──评《故乡天下黄花》兼及其它[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陈亮;;从非诗的角度抵达诗——《0档案》述评[A];现当代诗歌:中韩学者对话会论文集[C];2007年
2 何休;;身份的转换及其在政治与艺术之间的艰难选择——论何其芳现象(下篇:1942—1977)[A];巴蜀作家与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论文集[C];2006年
3 ;年会举行第三场大会发言[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罗小凤;;公众话语与个人话语的多重互嵌——从“地震诗潮”看当下诗歌的社会功能变向[A];诗歌与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黄心武;;《等郎妹》存在的理由[A];中国戏剧奖·理论评论奖获奖论文集[C];2009年
6 厉震林;倪震;;宏观视野和个人话语——新中国电影评论的两种写作形态[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吴正强;新媒体散文,,一种从容的叙说[N];广西日报;2001年
2 肖风华;一种从容的叙说[N];湖北日报;2001年
3 陈超;先锋文学还是个“小伙子”[N];北京日报;2002年
4 彭红卫;那一棵淡雅的四季桂花[N];文艺报;2003年
5 颜志晖;知识分子的独白与呐喊[N];中国邮政报;2004年
6 颜志晖;独白与呐喊[N];文艺报;2004年
7 孙绍振;蔡其矫八十不掩爱恨[N];中华读书报;2004年
8 谭学纯;学术期刊:学术话语的集散地[N];光明日报;2005年
9 龚云表;情理交汇 两极融合[N];中国文化报;2006年
10 ;大话文化,游弋于褒贬之间[N];西部时报;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永昶;张贤亮小说论[D];扬州大学;2001年
2 张向东;20世纪中国诗歌语言观念的演变[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3 李娟;对历史的又一种言说[D];延边大学;2002年
4 贺艳;“战国策派”:关于国家与民族的叙述和文学想象[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5 郭彩云;大动荡时代背景下的个人话语[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6 林怀宇;“十七年小说”中关于小资形象的想象[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7 王志艳;林白小说的女性话语特征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2004年
8 孙彦君;个人影像的话语变迁[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9 李湘;男性的镜城与女性的异化[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10 潘晓燕;中国当代油画的意象性[D];安徽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3547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3547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