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浅谈文学翻译中黑人英语之美学功能再现

发布时间:2019-10-08 17:55
【摘要】:黑人英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变体,在文学作品中具有其独特的美学特征,这是与其文化传统紧密相连的,体现在节奏美、简洁美、含蓄美、人物刻画的真实性等方面。以往的文学作品中对黑人英语的翻译有不同的再现方法,但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本文在分析借鉴前人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尝试性提出黑人英语美学功能再现应注意再现"前景化"效果、发挥译语词汇和句法层面优势和不完全否认语音飞白使用等三原则。
【作者单位】: 南开大学;山东经济学院;
【分类号】:H315.9;I0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韩子满;试论方言对译的局限性——以张谷若先生译《德伯家的苔丝》为例[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习芝;从意识形态的角度解读庞德的诗歌翻译[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2 赵秀明;张文斌;;从翻译的目的论角度重新审视严译名著《社会通诠》[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3 张道振;;论周作人的儿童文学翻译思想[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4 谭莲香;炉火纯青 形神兼似——《匆匆》张培基英译本赏析[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5 阮敏,陈靓;从语际转换的可译性障碍比较《茶馆》的两种英译本[J];长春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6 彭丽;;文化特色词种类探源[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年09期

7 梁真惠,陈卫国;明末清初和清末民初西学翻译对比研究初探[J];昌吉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8 赵应吉;新世纪中国翻译工作者的素质[J];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2期

9 王少娣;;翻译“求同”更需“存异”——从语言发展和读者包容性的视角看翻译[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10 熊力游;中华菜名功能与翻译处理[J];长沙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子满;文学翻译中的杂合现象[D];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2年

2 陈历明;翻译:作为复调的对话[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3 胡德香;中西比较语境下的文化翻译批评理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4 杨元刚;英汉词语文化语义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郦青;李清照词英译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李占喜;翻译过程的关联—顺应研究—文化意象处理举隅[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5年

7 潘艳慧;《新青年》翻译与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8 卢敏;美国浪漫主义时期小说类型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9 杨才英;新闻访谈中的人际连贯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10 陈科芳;修辞格翻译的语用学探解[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俞建青;译者在文学翻译中的角色[D];浙江大学;2002年

2 李雪阳;小说对话翻译的语用学方法[D];浙江大学;2002年

3 曹路漫;英汉互译中衔接手段和意义的处理[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4 易芳;初探文学翻译的变异现象[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5 付丽;鲁迅、林语堂翻译思想对比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6 梁颂宇;时代的变迁与译文文本的发展——《李尔王》不同译本比较的探讨[D];广西大学;2002年

7 贾青青;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因素[D];天津师范大学;2002年

8 纪爱梅;从文化翻译观和篇章对比分析的角度谈齐鲁旅游文化的英语翻译[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9 孙昂;关联理论与翻译[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10 何谊;论中国翻译小说(1898-1919)与翻译准则的相互影响[D];重庆大学;200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锦辉;从情感看摄影艺术的美学特征[J];民族艺术研究;1990年06期

2 吴启安;论“通感”在散文创作中的美学特征[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3 汪正龙;;文学与战争——对战争文学和文学中战争描写的美学探讨[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4 张玉能;;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美学特征[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5 张智中;;许渊冲文学翻译理论的美学特征[J];时代文学(双月上半月);2008年01期

6 姜航;;“无”的存在:数字化艺术作品的美学特征[J];文化月刊;2010年Z1期

7 于立勇;甄业萍;;“言不尽意”:中国古典美学特征[J];齐鲁艺苑;2006年05期

8 单永军;共鸣的美学特征[J];文教资料(初中版);2003年02期

9 李杰;曲卉;;军旅格言的美学认知[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10 范永康;;试论“诗性政治”概念及其美学特征[J];理论导刊;2009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王天祥;李琦;;面向未来的多媒态艺术及其教育[A];2005年当代艺术与批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黄南珊;清代文论视界中的艺术理性[N];光明日报;2002年

2 王泉根;儿童文学要高扬以善为美的美学大旗[N];文艺报;2004年

3 记者 张孺海 通讯员 杨胜才 魏大江;挖掘民族文化美学意蕴[N];湖北日报;2009年

4 《批评家》杂志主编 高岭;艺术市场:艺术批评不该缺位[N];中国文化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雷淑娟;文学语言美学特征修辞论[D];复旦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宇;文学翻译中“三美”的研究——文学翻译美学特征分析[D];广西大学;2004年

2 包红芳;论张谷若译《德伯家苔丝》的美学特征[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年

3 龚琰;审美视野下的意象研究[D];新疆大学;2005年

4 李计珍;中国审美意象理论的历史生成[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5 张帅;《诗品》与《文镜秘府论》之诗学比较研究[D];延边大学;2012年

6 宋方昊;艺术的重生—从安迪·沃霍尔丝网版画看波普艺术的美学特征[D];山东大学;2007年

7 丁鹏;气韵:生命之力与生命情致的融合之美[D];中南民族大学;2008年

8 李茜;现代诗歌语言的语义偏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9 戴煜婷;论潇洒[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李啸初;诗歌翻译的美学探索[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5463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5463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0fb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