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研究视角下文学翻译中“创造性叛逆”现象研究
发布时间:2019-10-12 15:31
【摘要】:传统的翻译研究以原著为中心,以文本对照和语言分析为主要任务,将译本视为对原著的消极再现。这也是在古今中外大多数的翻译研究中,“忠实于原著”成为翻译的首要原则和标准的原因。无论是中国传统译论中“案本—求信—神似—化境”这一自成体系的翻译标准还是西方语言学翻译理论提出的“对等原则”,传统译论一直是“原文至上”,认为翻译的实质,不外乎就是对原文的复制,因此,传统译论研究重点大多是以“忠实”为目标的规范性、应用性理论。然而纵观中西翻译史,特别是文学翻译史,不忠实的翻译比比皆是。此外,并非所有的翻译活动都是以忠实为目标的,中外许多杰出的大翻译家,都不是以忠实著名的,就连忠实派的译者也有故意不忠实的时候。违反“忠实”标准的翻译现象,传统译论无法解释,于是有人批评为“胡译”或者“不是翻译”。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文化研究浪潮兴起,翻译研究开始从文化研究中吸取营养,将其应用到翻译研究中来。自七十年代末以来,翻译研究开始“文化转向”。所谓“文化转向”意味着翻译研究突破了传统的语言学和美学模式和范畴,上升为一种文化的反思。翻译研究的文化学派关注的不再是译作和原作的“对等”,而是采用描写性的研究方法对译作产生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以及译文对目的语文化的影响进行分析,从中揭示出不同文化交流时的差异、碰撞和扭曲。 本文正是在这些理论背景的关照下,借助比较文学中的“创造性叛逆”这一概念对文学翻译中违反“忠实”标准的翻译现象进行探讨。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是指译者对原文的操纵而造成译文对原文的客观背离,不管这种背离是译者有意、主动为之的结果,还是无意、被动为之使然。创造性叛逆的主要表现形式如对原文的增加、删改和改创性意译等是本文的重点。文学翻译中叛逆现象出现
【学位授予单位】:首都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I046
本文编号:2548136
【学位授予单位】:首都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I046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石艳芝;;《阿甘正传》:美国电影反映的价值观[J];电影文学;2011年06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欧阳辉;从接受美学看英语电影片名汉译中的创造性叛逆[D];南华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5481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54813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