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从“向死而思”到“向死而在”——文学与死亡的亲缘性关系论略

发布时间:2019-10-23 08:08
【摘要】:死亡母题的出现是早期人类对线性时间有了认识并意识到人必有一死的"向死而思"的产物,是死亡意识的感性显现。人类对死亡的表达经历着一个从早期神话之达观到一般诗文之悲观再到以悲为美的动态过程,人与自然的异质同构形成了人面对自然的黍离之悲。在观照自然与人生中,有些意象或隐喻积淀成死亡意象或死亡原型的代名词。在"向死而在"的艺术世界中,作家从两方面进行美学建构,一是构筑一个以死亡为核心元素的死亡意境,一是以死亡作为推进情节发展的原动力。经由写作的客体、主体、载体的不断结缘与互相渗透,文学与死亡的亲缘性关系在文学接受与文学创作中被不断记忆、不断强化。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I04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礼文;西方学者视野中科学与宗教的关系[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2 芮必峰;人际传播:表演的艺术——欧文·戈夫曼的传播思想[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3 李永东;现代家族小说的“围城”叙事[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4 彭启福;宗教、迷信和科学的早期发展管窥[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5 陈玉玺;知识创新及其认识活动的特点[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6 潘啸龙;《离骚》“结构”研究论略[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7 胡文木;论法治与人性——兼论“人性恶”理论之得失[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8 曹海峰;对纪实影片期待视野的再度审视[J];安康师专学报;2004年02期

9 张燕;;论《圣天门口》的史诗性品格[J];安康师专学报;2006年06期

10 王列生;知识增长的四种方式[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张开城;;哲学视野下的文化和海洋文化[A];中国海洋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2 王宏飞;;产品设计中的形与形式[A];2004年工业设计国际会议论文集[C];2004年

3 周可真;;生活论——哲学的后现代形态[A];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上)[C];2006年

4 韦世林;;空符号(blank-sign)与空集合的关系初探[A];云南省思维科学学会、云南省逻辑学会2007年联合年会优秀论文集[C];2007年

5 张思齐;;论辛弃疾的接受美学思想[A];2003中国上饶辛弃疾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6 刘建立;;试论自然观的人学基础[A];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08防灾减灾论坛论文集[C];2008年

7 肖建华;;“读图时代”的话语方式[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尹爱青;;解放、创造、发展——生命质量提升的本质意义——音乐审美教育人学价值透视[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琳;分配制度与和谐社会关系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7年

2 桂翔;文化交往规律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3 何玉兴;社会群体沟通平衡问题学理资源探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4 胡波;社会理想境界论纲[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5 费多益;论科学的合理性[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6 杨平;康德与中国现代美学思想[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7 杨学功;本体论哲学批判[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8 方Q趾,

本文编号:255201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55201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338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