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新青年》与“五四”新文学

发布时间:2020-04-13 12:33
【摘要】: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的《青年杂志》(第二卷改为《新青年》),是20世纪中国最具有影响力的综合刊物之一。它在中国新文化运动史上占有着极为重要的位置,为"五四"新文学的发生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丰厚的土壤。它刊载了大量的文学理论和文学作品,推动着新文学的发展,成为新文学运动的重镇。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汤溢泽;;以“民国文学史”替代“新文学”史考[J];湖南社会科学;2010年01期

2 喻_g;;新文学运动与湘籍作家[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9年05期

3 谢其章;新文学绝版书脞谈录[J];书屋;2002年01期

4 曾四海,王林;转型期的文学秩序建构——关于“五四”新文学的资源分析[J];文艺争鸣;2003年02期

5 陈方竞,王淳彦;报刊出版:对“五四”新文学发生的“外缘”透视[J];文艺争鸣;2003年03期

6 马昭;五四时期新文学方向的开拓者——李大钊《什么是新文学》探析[J];世纪桥;2003年01期

7 黄万华;台港澳和海外:“五四”新文学的应合和背反[J];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3年03期

8 刘为钦;试论作为文学命名的“新文学”[J];浙江社会科学;2005年03期

9 毕耕;古文万无灭亡之理——重评林纾与新文学倡导者的论战[J];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07期

10 李继凯;;“文化磨合”中的新文学[J];长江学术;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刘克敌;;晚年林纾与新文学运动[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文学史研究·史料研究卷(文学史研究卷)[C];2009年

2 刘登翰;;文学的回归——战后初期关于“建设台湾新文学”的一场论争[A];台湾建省与抗日战争研究: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暨台湾建省12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温儒敏;;文学史观的建构与对话——围绕初期新文学的评价[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学艺术的对话与共生”中国文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4 赵凌河;;新文学现代主义思想理论解读[A];繁荣·和谐·振兴——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首届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7年

5 丁尔纲;;五四新文学革命与建设和茅盾的历史定位——纪念茅盾逝世三十周年[A];茅盾研究(第11辑)[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品高;新文学书籍收藏和投资方兴未艾[N];光明日报;2008年

2 陈品高;新文学书籍收藏和投资正当其时[N];中华新闻报;2008年

3 杨洪承;五四新文化新文学运动的践行者[N];文艺报;2012年

4 陈思和;现代报纸副刊与新文学的关系[N];中华新闻报;2007年

5 陈翔;北大红楼的新文学记忆[N];中国文物报;2011年

6 谢其章;珍贵的新文学绝版书[N];中国艺术报;2004年

7 陈翔;在巡展中弘扬新文化运动的精神遗产[N];中国文物报;2011年

8 记者 王平;专家:两岸文化血脉相连[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

9 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 李钧;新媒体革命与“新新文学运动”[N];光明日报;2014年

10 陈思和;体味旧时民间出版的兴衰[N];文汇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季剑青;大学视野中的新文学[D];北京大学;2007年

2 黄健;意义重构中的缪斯[D];浙江大学;2004年

3 隋晓莹;陈独秀与中国新文学运动[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4 任珊;章太炎与新文学[D];复旦大学;2009年

5 吴亚娟;日本自然主义文学与中国“五四”新文学[D];吉林大学;2008年

6 张海新;张岱及其诗文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7 孙志军;现代旧体诗的文化认同与写作空间[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楠;周作人与新文学的学院化:1917-1937[D];复旦大学;2014年

2 陈黎明;“五四”新文学与出版业互动关系初论[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3 何琴英;新文学重建中的人文反思[D];四川大学;2005年

4 於俊杰;从《国文月刊》看国文教育及其与新文学之关系[D];北京大学;2012年

5 杜波;《新青年》与“五四”新文学[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6 刘浪;新国文·新文学·新国民[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黄海飞;从新文学广告管窥上海文坛(1932-1935)[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宋金花;身份与学术[D];浙江师范大学;2013年

9 杨炯;《觉悟》与“五四”新文化新文学[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10 王丽媛;山东大学与新文学[D];山东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6260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626000.html

上一篇:李之仪研究  
下一篇:两晋女性作家研究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6c5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