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对先秦典籍中引《诗》这一文化现象进行了较为系统、全面的整理和研究,主要分为上、中、下三编。 上编以《左传》、《国语》、《战国策》为中心,探讨了先秦史书中的引《诗》情况。 第一章,《左传》引《诗》数量是先秦典籍中最多的,达266处(次),其中的“君子曰”引诗,实际上开了著述引诗之先河。《左传》引诗的分期研究,反映出春秋政治经济和文化文艺思想与引《诗》活动的相互影响。《左传》引诗的分类透视,可以说明春秋时期,人们对雅诗和颂诗的熟悉程度和乐于引用的兴趣,远在风诗之上。《左传》引诗者的国别、身份研究,反映出地域环境、文化水准等对引诗活动的影响。《左传》引诗场合分析,全方位地透视出《诗》在春秋时期的运用情况及其功能:《诗》是作为一种具有伦理或法律规范效用的“公理”而被称引的,再确切一点说,就是作为“礼”而被运用的。《左传》引诗的效果定位,侧重于从听诗者的角度来研究《诗》在当时的接受情况。其中引诗义与诗本义的对比研究,反映了人们接受意识的自觉性,以及对《诗》进行重新阐释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第二章,《国语》引诗37处(次),本文通过引诗的分期、分类、引诗者的国别、身份、引诗场合、效果等角度的研究,全面细致地梳理了《国语》引诗的风貌。并特别指出,公元前967年祭公谋父引诗劝谏周穆王,应该是先秦引《诗》史上的第一例引《诗》。《国语》所记载的一些引诗活动虽然在《左传》中也有所记载,但《国语》所记更为完整、详细,这当与其长于记言的特点相关。 第三章,《战国策》引诗计7处、9次,其引诗目的具有一个共同趋向:为自身的观点或利益服务。在这一共同目的的左右下,其引诗的特点有二:1、引用的全部是具体的诗句;2、引诗时常常辅以历史事实,以增强说服力。 第四章,《左传》、《国语》、《战国策》引诗综论。这三部史书中的引《诗》相比较,前两者反映的主要是春秋时期的引诗情况,后者反映了战国时代的引诗情况。在“尊王攘夷”的春秋时期,赋诗言志之风兴盛,《诗》成为重要的外交工具之一。而在众暴寡、强凌弱、大并小的战国社会,《诗》在政治、外交中的地位下降,为纵横策士们所轻视。 中编是先秦儒家典籍引《诗》研究,主要探讨了《论语》、《孟子》、《荀子》、《礼记》、《孝经》中的引《诗》现象及其各自的特点。 第五章,《论语》引诗、论诗、解诗计19处。孔子主要从用诗的角度,强调了《诗》的社会作用,把《诗》推向了社会。孔子的诗学观念以“礼”为核心,强调《诗》的政治、伦理功用。 第六章,《孟子》引诗共37处,其中有26处都是引《诗》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孟子提出了“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等诗学理论,进一步完善了儒家的诗学体系。其引诗呈现出“以诗为史”的特点。 第七章,《荀子》引诗83处,涉及《诗》篇目47篇,且喜引雅、颂。其引诗时常用的格式:一是先陈述自己的观点,再引诗,也即引用圣人之言来表明自己观点的绝对真理性;二是先引诗,再解说自己对《诗》中圣人之志的理解。其引诗灵活多变,都是为阐明自己的观点、学说服务的。 第八章,《礼记》引诗共计140次,涉及《诗》篇目64篇。本文通过引诗分类、功能定位等角度,对《礼记》引诗作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并从中梳理出《礼记》之诗教观。儒家把《诗》、乐、舞当作推行礼法的工具,而《礼记》引《诗》则反映了儒家对《诗》的推崇以及《诗》所发挥的理论依据功能。 第九章,《孝经》全书十八章,约一千九百余字,但有十章都引用了《诗》,共计引诗10次,引用比例也很高。《孝经》引《诗》反映出,《诗》成为儒家所信奉的圣典,成为其论证孝道思想的理论依据。 第十章,先秦儒家典籍引《诗》综论。儒家典籍引《诗》在总体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多引《雅》、《颂》,较少征引《风》。这种状况表明,在儒家学者的眼中,《雅》、《颂》的地位似乎更高,而《风》的地位则相对较低,这可能与《风》多是民间土歌,而《雅》、《颂》多是王朝乐歌有关。 下编是先秦非儒家典籍引《诗》研究,主要探讨了《晏子春秋》、《墨子》、《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各自引《诗》的特点及其意义。 第十一章,《晏子春秋》一书引诗16处、24次,其特点是:书中的引诗以晏子引《诗》为主,《诗》主要作为晏子论说自己的礼治、德治、仁政以及民本思想的依据,增强了劝谏的说服力,引诗义与诗本义几乎都相符,可见《诗》发挥着充当理论依据的功能。 第十二章,《墨子》引诗11处,通过研究可以看出,墨子引诗具有平民化的倾向,重视诗的实用性,对《诗》的推崇度没有儒家那么高,只是“不得已而用之”。这反映出墨子毕竟受过儒家思想的浸染,这种潜意识的影响是无法消除的。再者,《诗》在当时士人,乃至上层统治阶层中已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已经被广泛称引,具有了一定的权威性,人们对《诗》有一种普遍的认同感,这是墨子难以漠视的。 第十三章,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讲,《庄子》中的引诗只有1次,且征引的仅是一首逸诗。《庄子》引《诗》、说《诗》,代表了当时道家对《诗》的认识。《庄子》中的引《诗》、说《诗》者,都是以儒家的身份出现的,这说明庄子并非引《诗》言志,援《诗》说理,而只是借《诗》来反讽儒家的礼义道德,《诗》几乎成为道家攻击儒家的武器和手段。 第十四章,《韩非子》引诗5处,代表了以韩非为首的法家对《诗》的批判态度。《韩非子》中的引《诗》基本上都是借他人之口引《诗》,然后由韩非子对所引之《诗》的思想加以否定。因为《诗》是儒家推崇的典籍,承载着儒家治世的观念、学说,所以韩非对《诗》的批判就是对儒家思想的反驳和斥责。 第十五章,《吕氏春秋》引诗16处,代表了杂家的思想,其引诗特点主要是:1、作者引用诗文以说明问题、阐释事理,论证自己的观点:2、记载前人之赋诗、诵诗的史料。《吕氏春秋》杂糅了各家的思想,特别是儒家的思想,因此对《诗》采取了比较推崇的态度。 第十六章,对《尸子》、《尹文子》、《管子》和《子华子》等典籍中的引诗情况进行了统计和简要分析。 第十七章,先秦非儒家典籍引《诗》综论。非儒家典籍引《诗》、说《诗》,反映了非儒家学派的诗学思想,以及《诗》在当时被接受的情况。从《晏子春秋》、《墨子》到《庄子》再到《韩非子》,表现出对《诗》由较为肯定、推崇到越来越强烈的贬斥、冷漠态度,但到了《吕氏春秋》,由于战国末年各家思想的合流,《诗》的地位又重新上升。这种现象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儒家《诗》经学化的演进轨迹。 通过先秦典籍引《诗》研究,对《诗》的功能及其经典化过程进行了反思。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I206.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立;;先秦外交辞令之“外交”解读[J];语文学刊;2011年12期
2 路佳丽;;典籍英译的译者选择及教学培养问题[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年16期
3 秦丽萍;;先秦儒家正义理念研究——细品《论语》[J];学理论;2011年23期
4 彭民权;;先秦儒家经典对楚国形象的书写及其文化逻辑——以《论语》、《孟子》、《荀子》为中心[J];文化与诗学;2011年01期
5 陈占山;;元明时期伊斯兰天文家在华工作的变化与调整[J];海交史研究;2010年02期
6 孙合肥;;安徽出土先秦有铭铜器述略[J];绥化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7 林际莲;;有关曹操与曹植的两个话题[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8 李庆华;;典籍原生态语气表达英译对等策略探析[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9 孔宾;;从礼制到节庆——先秦两汉时期社祭的变迁[J];山东社会科学;2011年07期
10 曾文芳;;试论先秦杂家的和谐政治观[J];华夏文化;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吴国武;;略论先秦宗族教育对私学形成的影响——以鲁国三桓之族为例[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2 肖世孟;;先秦“青”色考[A];“特殊与一般——美术史论中的个案与问题”第五届全国高校美术史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3 屓甯;;从《中国珍稀法律典籍集成》中“西宁青海番夷成例”看少数民族典籍对史学专题的研究价值[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六辑)[C];2009年
4 姜欣;姜怡;;试论典籍英译中形式对应对于功能传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彭忠德;;文s{新解[A];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第26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杝德弟;;魏晋南北朝P橐刀灾性暗浼胛幕墓毕譡A];中国古典文献学丛刊(第六卷)[C];2007年
7 吴建华;;“明堂”研究[A];中国针灸学会全国中青年针灸推拿学术经验交流会论文汇编[C];1999年
8 佟永功;;述崇谟阁《满文老档》[A];满学研究(第四辑)[C];1998年
9 王人瑞;;从谱牒所载民俗证明汉族南迁史实[A];闽台谱牒民俗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10 李师华;;古今典籍论茶功[A];2001年上海国际茶文化节论文选[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王玉;跨文化的诠释[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2 记者 王玉梅;中伊签署典籍互译出版备忘录[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1年
3 记者 方文国;文学典籍和管理学典籍首次“混搭出版”[N];中华读书报;2010年
4 陈洧;承载历史文明的典籍[N];张掖日报;2010年
5 方菲;5年内中阿将有50种书互译出版[N];中国图书商报;2010年
6 止庵;闲坐说先秦[N];中国文化报;2002年
7 徐苹芳;先秦城市考古学第一本完备著作[N];中国文物报;2001年
8 韩石山;五老书画 各擅胜场[N];山西日报;2010年
9 闻尔;先秦学术思想的重要阐示[N];中华读书报;2001年
10 记者 张冬素 通讯员 单泠 周炜;大型典籍《宋画全集》在京首发[N];浙江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谭晓丽;和而不同—安乐哲儒学典籍合作英译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2 曾小梦;先秦典籍引《诗》考论[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3 潘俊杰;先秦杂家研究[D];西北大学;2005年
4 翟建宏;管子经济思想研究[D];郑州大学;2005年
5 戴庞海;先秦冠礼研究[D];郑州大学;2005年
6 皮伟兵;先秦儒家“和”政治伦理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7 王永平;先秦的卜筮与《周易》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8 程远;先秦战争观研究[D];西北大学;2005年
9 夏保国;先秦舆论思想探源[D];吉林大学;2009年
10 李梅;先秦服饰审美文化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立园;中国古代养生典籍出版史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2 杨靖康;先唐时期典籍分类学源流考[D];兰州大学;2012年
3 王俊国;先秦儒家诚信思想的几点思考[D];郑州大学;2005年
4 瓦永乾;《管子》的法律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5 陈浩;英语典籍人名词义泛化及其在学习型词典中的处理方法探究[D];广东商学院;2011年
6 施晓风;辨析几组先秦同义词[D];苏州大学;2005年
7 刘耐冬;先秦秦汉时期金银工艺及金银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8 汪涛;先秦儒家诚信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9 单永莲;先秦儒家军事思想探索[D];郑州大学;2007年
10 李曙光;先秦儒家荣辱观探析[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
本文编号:
26295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