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个体写作的“七十年代”作家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I206.7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云霞;从西方后现代主义到中国的“新生代”小说创作[J];兰州铁道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2 黄育才;正确看待当前的汉英混用现象[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3 彭珍珠;;《尤利西斯》与社会性别[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4 赵婧;;“雌雄同体”:杜拉斯一生的诠释[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5 王小晴;不堪叙说的故事——论托尼·莫里森的小说《宠儿》[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6 马婷;《简·爱》的叙述如何在历史语境中寻求平衡[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7 冉小平;从书写身体到身体书写——90年代新生代女作家创作漫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S1期
8 杨晓黎;鲁迅小说词语的形象色彩义解读[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9 蒋绍愚;;汉语词义和词汇系统的历史演变初探——以“投”为例[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10 孙建军;汉字的超符号功能及其文化意义[J];北方论丛;2002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刘锦芳;;中西文化下广告翻译的差异[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汪美琼;;《威尼斯商人》中鲍西亚的女性主义解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3 吴荣兰;;从无声到有声——论《喜福会》中华裔女性自我身份的建构[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4 徐明宏;;夫妻同悦的理想与现实——论女性的性和家庭角色的转向[A];秩序与进步:社会建设、社会政策与和谐社会研究——浙江省社会学学会成立二十周年纪念暨2007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张志华;张文;吴节;;产品的女性化隐喻设计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包装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一)[C];2007年
6 方欣欣;;听力课中引入外来词教学培养学生语感的实验报告[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奎军;历史、文学文本、文学价值——以赛金花题材文学作品为个案[D];暨南大学;2001年
2 于文秀;“文化研究”思潮中的反权力话语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2年
3 黄晓娟;“雪中芭蕉”——萧红创作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4 陈晓晖;当代美国华人文学中的“她”写作:对汤亭亭、谭恩美、严歌苓等华人女作家的多面分析[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5 李建英;乌托邦理想的超越与反思[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6 王颖;女权理性视野下的中国现代女性文学[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7 王萌;禁锢的灵魂与挣扎的慧心[D];河南大学;2003年
8 胡泓;从他者到他们[D];河南大学;2003年
9 龙国富;姚秦汉译佛经助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10 陈亚亚;成如容易却艰辛[D];复旦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晓波;权力与妥协——《佛洛斯河上的磨坊》的符号学阐释[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2 徐晶晶;时代文化与审美:70年代出生作家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3 张冰红;优美的多棱镜——论20世纪90年代女性散文写作的审美品格[D];暨南大学;2000年
4 柴焰;颠覆与重建——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研究[D];郑州大学;2000年
5 岳二珍;荆棘丛中的安全之花——曼斯菲尔德及其女性主义研究[D];河南大学;2001年
6 韩永s,
本文编号:26489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6489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