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还原个体写作的“七十年代”作家

发布时间:2020-05-04 20:14
【摘要】: “七十年代”作家群作为二十世纪末一个完整的文学景观向整个的当代文学史呈现着它的生成、发展变化与未来。 从“七十年代”作家的命名就体现着不同以往任何以流派或者以一个共同的文学口号所连接在一起的文学群体,因而他们的命名被称为无可命名的命名。在具体的创作语境之下“七十年代”作家保持着自己的群体特征,而群体特征也正是掩盖了创作个体声音的一个原因,又因为他们的创作首先是在一个看似是被动的手的推动之下进行的(文学创作与文学生产等各个链条的共谋共享),所以这样的遮蔽最后成了“世纪末的狂欢”,被放置在一个世纪末的文化语境之下显现出自身对自身的遮蔽、性别上的遮蔽、市场媒体对文学创作本身的遮蔽等等。 但是,在这些被遮蔽的事实背后,是“狂欢”尘埃落定之后的理智的沉思:“七十年代”作家不是“美女作家”,其中的男性,如陈家桥、李修文、丁天等人仍在继续自己的创作,并且他们对文学内容和文学形式的叙述大大地扩展了当代文学的视界。“七十年代”作家也不是“身体写作”“个体写作”,他们是要说出自己的话语,体现自己独特的生命历程、生活思索,然而,他们有他们的一套,从最初的被包装,到他们以创作的实绩说明自己立足于“七十年代”作家,或者说中国当代文坛的实力,他们的作品被放置在已经被现代主义思潮和后现代主义思潮交相影响的大背景之下,说明了在群体遮盖之下的个体的丰富阐述,他们在自己的创作实践当中常常放入一些有益的尝试,他们勇于这样做,也敢于这样做,他们最初地被一起提及在这里得到了印证,他们的诚实写作常常涉及生命或者生活最残酷的真相、最温馨的问候和最本质的揭露。 要拨开被遮蔽的云雾,将“七十年代”作家的作品进行独立的分析将给这个丰富阐述一个宽松的空间,我们将越过他们已有的创作实践远远望见他们光明的创作前景,无论是男作家也好,女作家也好,他们背负着同样一个文学的使命走向理想的路上,他们的成员已经不仅仅局限在最初对“七十年代”作家命名时所解释的简单定义上了,而是以创作实绩大大丰富了这个群体的实力。至于他们如何去走,或许会磕磕绊绊或许会一马平川,只要我们知道他们还“在路上”,我们就知道这群出生在七十年代的骨子里还满怀阳光的作家们会给我们一个前行的姿态,那里面关乎探索、实验等等文学本身极其可贵的品质。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I206.7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云霞;从西方后现代主义到中国的“新生代”小说创作[J];兰州铁道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2 黄育才;正确看待当前的汉英混用现象[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3 彭珍珠;;《尤利西斯》与社会性别[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4 赵婧;;“雌雄同体”:杜拉斯一生的诠释[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5 王小晴;不堪叙说的故事——论托尼·莫里森的小说《宠儿》[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6 马婷;《简·爱》的叙述如何在历史语境中寻求平衡[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7 冉小平;从书写身体到身体书写——90年代新生代女作家创作漫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S1期

8 杨晓黎;鲁迅小说词语的形象色彩义解读[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9 蒋绍愚;;汉语词义和词汇系统的历史演变初探——以“投”为例[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10 孙建军;汉字的超符号功能及其文化意义[J];北方论丛;2002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刘锦芳;;中西文化下广告翻译的差异[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汪美琼;;《威尼斯商人》中鲍西亚的女性主义解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3 吴荣兰;;从无声到有声——论《喜福会》中华裔女性自我身份的建构[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4 徐明宏;;夫妻同悦的理想与现实——论女性的性和家庭角色的转向[A];秩序与进步:社会建设、社会政策与和谐社会研究——浙江省社会学学会成立二十周年纪念暨2007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张志华;张文;吴节;;产品的女性化隐喻设计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包装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一)[C];2007年

6 方欣欣;;听力课中引入外来词教学培养学生语感的实验报告[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奎军;历史、文学文本、文学价值——以赛金花题材文学作品为个案[D];暨南大学;2001年

2 于文秀;“文化研究”思潮中的反权力话语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2年

3 黄晓娟;“雪中芭蕉”——萧红创作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4 陈晓晖;当代美国华人文学中的“她”写作:对汤亭亭、谭恩美、严歌苓等华人女作家的多面分析[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5 李建英;乌托邦理想的超越与反思[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6 王颖;女权理性视野下的中国现代女性文学[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7 王萌;禁锢的灵魂与挣扎的慧心[D];河南大学;2003年

8 胡泓;从他者到他们[D];河南大学;2003年

9 龙国富;姚秦汉译佛经助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10 陈亚亚;成如容易却艰辛[D];复旦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晓波;权力与妥协——《佛洛斯河上的磨坊》的符号学阐释[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2 徐晶晶;时代文化与审美:70年代出生作家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3 张冰红;优美的多棱镜——论20世纪90年代女性散文写作的审美品格[D];暨南大学;2000年

4 柴焰;颠覆与重建——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研究[D];郑州大学;2000年

5 岳二珍;荆棘丛中的安全之花——曼斯菲尔德及其女性主义研究[D];河南大学;2001年

6 韩永s,

本文编号:26489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6489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4cb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