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简帛文献与《天问》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05 19:59
【摘要】:楚辞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传统方向,是先秦文学的“重镇”。在楚辞研究中,《天问》研究是其重点之一,更是其难点。历代研究《天问》者甚众,游国恩先生著有《天问纂义》一书,该书收录《天问》研究者九十家,上自汉代王逸,下迄现代学者,时间跨度近两千年,可谓《天问》研究的集大成之作,但由於体例的原因,仍有许多《天问》研究者未被收录,由此可见《天问》研究之盛。近期的研究以神话学、民俗学为视角取得许多成就,使《天问》的丰富内涵得到多方面释读,开拓了《天问》研究的广度。 尽管《天问》研究已积累有大量成果,但《天问》研究仍面临大量未解决的问题,其中包括许多基本问题。比如关於《天问》创作的缘由就仍有争论,王逸认为屈原是因为见到楚国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壁画,而创作了《天问》,但这一说法历代都有置疑者;再如《天问》正文还有许多令人难以理解处,而历代注释,解释不通者有之,,互相祗牾者亦有之;再如有人将《天问》之难读难解归因於错简,即认为现在流行的《天问》本子顺序是错乱的,因而进行错简整理,重新安排《天问》的章句的顺序,而这种作法,引起许多人的反对。 怎样在这样的学术争拗中有所突破?本文应用“二重证据法”尝试解决在《天问》研究中的一些争拗。上世纪初,王国维先生首倡“二重证据法”,即据出土地下之文物以释证传世之古籍,在众多学术领域取得突破,如《天问》“该秉季德,厥父是臧。”一句,静安先生利用地下新出甲骨文材料,考证出“该”是人名,即殷先公“亥”,此释遂成学界定嫗,千古争讼,一朝冰释;上世纪以来,大量简帛文献出土,其中包括《老子》、《周易》、《仪礼》《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等重要文献,从而在学术界形成了简帛研究的热潮。简帛文献的出土对哲学史、思想史、学术史的研究以及古籍的校读都具有重要意义。在我们应用“二重证据法”进行《天问》研究时,这些简帛文献正是可资利用的地下出土新材料。 本文先全面论述简帛文献的出土情况、简帛的内容、简帛研究的热点、简帛研究的学术意义。在此基础上,利用考古新材料,包括简帛材料、宫殿考古报告、漆器画、画像砖、画像石、青铜器等,论述两个《天问》的热点问题:一是《天问》错简问题,一是《天问》创作壁画说。 本文的第二部分在全面吸收新出简帛材料的基础上,对《天问》进行释证。主要从事下列工作:一、字义的释证,如利用《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帛书》、《郭店楚简》释证出“昆仑悬圃,其Q灏苍凇保痪渲械摹癚濉庇ψ鳌熬印苯玻皇峭ǔH衔淖鳌拔层獭苯玻欢⑽南椎南嗷ビ≈ぃ缋谜焦惺椤度莩墒稀分杏泄叵纳讨苋返哪谌荩搿短煳省分械挠泄啬谌菹嗷ビ≈ぃ蝗⑽囊宓氖椭ぃ纭笆苁儆蓝啵蚝尉贸ぁ币痪洌耘碜嫜溃镅刹幌辏凇墩偶疑胶耗怪窦蛞椤分邢晔隽伺碜嫜馈

本文编号:265067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65067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696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