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文学革命中的“革命”话语
发布时间:2020-06-08 19:49
【摘要】: 二十世纪,革命话语曾经长期统治现代中国并渗透到大众的日常生活,而革命过程本身不断展示的某些特征,可追溯到“革命”这一词源、传统革命话语及现代意义上确立的革命话语。本文旨在考察“革命”意义及其在“五四”语境中的内在张力与外延,在对“五四”作家理论中的“革命思想"梳理的基础上,通过其具体创作来看五四文学革命中“革命”话语的具体体现,同时归纳了不同文学体裁的作品中“革命性”的具体表征。 论文主要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考察革命话语的形成发展及确立。“革命”一词在中国古语里早已存在,梁启超的译介把“革命”引进中国,并赋予革命话语以现代意义。辛亥革命胜利后,革命话语得到了更进一步的传播与发展,“革命”在二十世纪初期作为一种从根本上否定历史和文化传统的方式和方法,在社会其他领域也得到了普遍的赞同,“革命”话语成为整个社会流行的具有现代意义的思想话语而最终得以确立。 第二部分解析“革命”在“五四”语境中的内在张力,即从胡适所提倡的“文学革命”与当时的革命思潮之间的关联,加以阐释。胡适竭力欲使文学摆脱政治革命的控制却仍纠缠于政治之中。“文学革命”既称之为“革命”,就必然会与当时的政治的革命主潮相纠缠,而这种革命潮流的特征往往是实行暴力的政治革命。 第三部分阐述“革命”在“五四”语境中的外延,在对五四文学革命时期的“革命”话语分析的基础上总结本时期倡导者理论中的“革命”思想。五四文学革命中“革命”意义得以延伸,形成了不同的“革命”话语。在具体阐述“文学革命”中,通过辨析胡适和陈独秀的“革命”定义,描述“文学革命”话语的基本特征。周氏兄弟较早意识到“思想革命”的重要性,并指出:文学革命不能永远停留在文字改革的阶段,而应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通过“创作”的实绩,自觉的肩负起思想启蒙和改造社会人生的特殊使命。 第四部分具体分析五四文学革命创作中的“革命性”表征。五四文学革命以胡适所主张的以改革文学语言工具为第一步,鲁迅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使文学革命突破了初期理论主张的局限,开始了内容上真正的革新。笔者主要以新诗与白话小说为具体考察对象,来探讨作为“革命”武器——诗歌与小说的“革命性”表征,从而进一步阐述五四文学革命的革命话语问题,同时也对本时期戏剧及传播媒介中的“革命性”表征进行分析论述。 结语指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由于“革命”意义在每个特定的历史时期的变化及“革命”话语的不同呈现,使得现代文学创作旨在不同层面挖掘“革命”话语在社会各阶层的显像,对于“革命”话语依然存在着极具研究力的思想空间。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I206.6
本文编号:2703557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I206.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袁国兴;中国现代“革命”文学叙事倾向[J];北方论丛;2005年01期
2 张俊才;“走向革命”与“作家何为”——重读“文学研究会”二题[J];河北学刊;2001年03期
3 刘雨;巴赫金对话理论与中国现代小说的对话性[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4 张宝明;“改良”与“革命”:20世纪中国启蒙逻辑的再诠释[J];江苏社会科学;2004年01期
5 杨洪承;新文学的诞生与“革命”话语——中国新文学发生期的一种政治文化的阐释[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6 李怡;;生命体验、生存感受与现代中国的文化创造——我看“新国学”的“根据”[J];社会科学战线;2005年06期
7 赵歌东;启蒙与革命:鲁迅创作的现代化选择[J];齐鲁学刊;2001年03期
8 赵静;话语权力的交锋——对白话文运动的重新解读[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年06期
9 冯奇;革命文学话语权的建立和发展[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3年01期
10 李旦初;;“五四”新诗流派初探[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1年02期
,本文编号:27035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7035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