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表现主义文论与林语堂的文学观

发布时间:2020-06-10 00:18
【摘要】:林语堂是在欧风美雨中成长起来的中国现代文学大师之一,他的文学观念与西方表现主义文论有着复杂的关系。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到二十一世纪,研究者对二者的关系做了深入的探讨,研究者们大多认为,林语堂的文学观与美国的斯宾加恩的表现主义文论和意大利的克罗齐的表现主义文论的联系紧密,也正是在接受两位表现主义文论代表人物的基础上形成了林语堂自己的文学观的。也有研究者认为林语堂“误读”了斯宾加恩——克罗齐的表现主义文论,原因主要是林语堂忽视了表现主义中“直觉”这个前提和对克罗齐的学说认识不全面等,应该说这些研究为表现主义文论与林语堂的文学观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料。 本文主要就林语堂与表现主义文论的事实关系问题作了系统的探索,弄清林语堂从表现主义文论那里接受和曲解什么,林语堂接受表现主义文论的原因,林语堂接受的表现主义文论的局限及意义。本文共分三个部分: (一)林语堂与斯宾加恩的表现主义文论。在文学本体论方面,林语堂完全接受斯宾加恩的艺术即表现的观点;在文学功用论方面,林语堂接受了斯宾加恩艺术除了自身以外没有别的功利目的的论断,反对道德批评,但林语堂特别强调反对文艺的政治功利目的,教人认识人生;在文学批评论方面,从斯宾加恩那里接受了反对文学纪律和反对文学体裁的分类的观点,但在对文学纪律的理解上比斯宾加恩更为宽泛,斯宾加恩所理解的文学纪律主要指文学体裁的分类等古典主义的创作规范,林语堂所理解的文学纪律则是指一切束缚作家创作自由的文学规范。 (二)林语堂与克罗齐的表现主义文论。在文学本体论方面,林语堂完全接受了克罗齐的艺术即表现的观点;在文学批评论方面,林语堂从克罗齐那里接受了以表现的成功与否作为评判作品的标准、文学表现无理性、文艺无进步、等值翻译不可能和翻译即创造等观点;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I206.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施萍;表现主义:林语堂文学观的核心[J];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2 刘仲国;试论林语堂的文学观念转换及表现主义对他的影响[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3 施建伟;林语堂和幽默[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02期

4 顾国柱;;林语堂的“综合观”与克罗齐的“表现说”[J];唐都学刊;1990年01期

5 陶侃;林语堂与表现主义美学[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6 廖超慧;鲁迅林语堂关系论[J];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04期

7 张贵贤;;林语堂幽默观形成的原因[J];艺术广角;2007年02期

8 ;林语堂与卜舫济往来函件选[J];档案与史学;1994年03期

9 李晓宁;边缘游走:林语堂的人文探寻[J];东南学术;2000年05期

10 ;林语堂的梦想[J];电子科技;2002年2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晓宁;;林语堂的美学思想方式[A];论闽南文化:第三届闽南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5年

2 李少丹;;自然生动 亦庄亦谐——林语堂散文修辞艺术初探[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下)[C];2002年

3 李晓宁;;闽南山水与林语堂[A];闽南文化研究——第二届闽南文化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3年

4 魏红珊;;郭沫若与表现主义[A];郭沫若与东西方文化[C];1997年

5 冯羽;;林语堂研究的跨文化视角——兼论中国知识分子的“信仰之旅”[A];2007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上)[C];2007年

6 李少丹;;林语堂散文幽默语言的修辞探析[A];论闽南文化:第三届闽南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5年

7 李少丹;;林语堂散文幽默语言的修辞分析[A];福建省语言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8 王宗琥;;表现主义倾向在二十世纪初俄罗斯文学中的勃兴[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9 吴康;;《女神》——一部表现主义的诗集[A];郭沫若史学研讨会论文集[C];1986年

10 吴慧坚;;主题与主题倾向关联性理论实践意义辨析——以林语堂译《记承天寺夜游》为例[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光明;林语堂:何以从“斗士”变“逸士”[N];中华读书报;2006年

2 王兆胜;中西文化交流的使者[N];闽南日报;2007年

3 散木;林语堂为教材打官司[N];辽源日报;2006年

4 黄荣才;平和林语堂故居重修工程快马加鞭[N];闽南日报;2006年

5 周惠真;海峡两岸共同的林语堂[N];闽南日报;2007年

6 吴运生;平淡不流于鄙俗 典雅不涉于古僻[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4年

7 记者 朱秀敏 见习记者 毛小蕾;漳州市林语堂研究会成立[N];闽南日报;2006年

8 黄荣才 刘学鹏;海峡两岸(平和)林语堂文化博览建设项目签约[N];闽南日报;2010年

9 蒋泥;心灵的震颤[N];中华读书报;2011年

10 张沛;林语堂的文化双语意识[N];中华读书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丛坤赤;林语堂生活美学观念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2 施萍;林语堂:文化转型的人格符号[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黄芳;跨语际文学实践中的多元文化认同[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董燕;林语堂文化追求的审美现代性倾向[D];山东大学;2005年

5 马永利;现代都市语境下的中国“杂志文”[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王少娣;跨文化视角下的林语堂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7 冯智强;中国智慧的跨文化传播[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8 徐沛君;德国表现主义绘画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年

9 陶丽霞;文化观与翻译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10 李英姿;传统与现代的变奏[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伊慧;表现主义文论与林语堂的文学观[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2 王平;林语堂译作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5年

3 王娜;展示灵魂的戏剧:论奥尼尔戏剧中的表现主义手法[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4 唐晓燕;表现主义与郭沫若及其早期小说[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5 杨林;“一捆矛盾”,,两种文思[D];曲阜师范大学;2007年

6 周星林;论林语堂对性灵文学传统的弘扬[D];复旦大学;2008年

7 林巧敏;林语堂的性灵文学观[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8 王磊;林语堂性灵散文观研究[D];扬州大学;2009年

9 杨坡;畸人的“尖叫”[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6年

10 李春燕;论30年代林语堂的文艺思想[D];西北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70548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70548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657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