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与审丑的双重变奏——论铁凝小说的审美意识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姚国建;论现代诗的“间离效果”[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5期
2 周全田;禅思与诗思的比较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6期
3 李晓丹;;广告作品意蕴传播的特点[J];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15期
4 陈黎;从康德到巴尔特:西方形式主义文论考察[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5 周志高,刘县军;《德伯家的苔丝》悲剧成因探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6 王娟萍;;西方电影中的隐喻修辞[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7 宋时磊;;侦探、知识与玫瑰——对艾柯《玫瑰之名》的重新解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6期
8 徐黄鹂;;从语言学角度看结构主义叙事学的研究方法[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0期
9 苏丽君;;论读者对文学作品的作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11期
10 辛朝卫;;浅析布莱克《老虎》中的“含混”魅力[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王耀华;;理解和尊重多元音乐文化——跨文化音乐比较学的理论基础和特点[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艺术的超越与文明的发展”艺术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8年
2 高坚;高红艳;;新闻理论研究中的方法论试探[A];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传媒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汇编(上册)[C];2002年
3 江耘;;香港电视新闻之特点分析[A];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传媒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汇编(上册)[C];2002年
4 吕鹏;;生产机制与接受机制的共谋——电视娱乐节目发展的符号学分析[A];中国传媒大学第二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朱武雄;;民间宗教的语言与城镇化农村治理——以妈祖信仰为例[A];2010年“海右”全国博士生论坛(公共经济学)“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公共政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吴瑛;中国话语权生产机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苏勇;解构批评:形态与价值[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5 郭星;二十世纪英国奇幻小说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王屯;大学社会评价中的符号资本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徐进波;中国山水画装饰性探微[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8 廖述务;身体:美学的与实践的[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胡慧华;符号化:当代消费社会批判的一个维度[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10 燕燕;梅洛—庞蒂具身性现象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小甜甜:审美审丑都是天后[J];北方音乐;2008年05期
2 栾栋;感性学引论[J];西北美术;1996年01期
3 殷学明;;审丑:20世纪末中国美学的反题透视[J];东方论坛;2011年01期
4 殷相印;贵珠出乎贱蚌,美玉出乎丑璞——论文学语言的审丑[J];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4期
5 李广琼;审丑:人性与历史之思——论铁凝小说的审丑意识[J];邵阳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6 李广琼;审丑:人性与历史之思——论铁凝小说的审丑意识[J];邵阳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7 王洪岳;审丑与否定:中国当代现代派文学的感性学探微[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1年03期
8 ;审丑疲劳[J];妇女生活;2010年05期
9 柴玉如;;从美学和绘画中管窥审丑[J];青年文学家;2010年21期
10 余钢;从“审美”到“审丑”的嬗变[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珏;;不容忽视的写作视角----审丑[A];江苏省教育学会、江苏省写作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张红运;;《水浒传》妇女群象审美新探[A];水浒争鸣[第六辑]——2000年水浒学会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3 周显昌;;浅谈语文课堂素质教学中的审美[A];江西省抚州市社科联论文集(2002-2003)教育文化类[C];2003年
4 关开澄;;科技期刊:“量和单位”编校标准化“审丑”[A];中国高校学术出版文集2008年第1卷——中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研究会第12次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张道一;;中国审美的意蕴[A];春华秋实——江苏省美学学会(1981—2001)纪念文集[C];2001年
6 王晓棠;;要培养观众的审美[A];电影表演创新集——第九届“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奖”文集[C];2003年
7 谢友福;;动物在英汉谚语中的比喻性用法及其审美比较[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1年年会论文集[C];2001年
8 周小仪;;消费文化与审美覆盖的三重压迫[A];小康社会:创新与发展——2002·学术前沿论坛文集[C];2002年
9 杨航卓;;公路景观设计需要平淡朴实的审美[A];2005年全国公路勘察设计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10 刘道广;;艺术活动及审美对社会文化基调的影响[A];春华秋实——江苏省美学学会(1981—2001)纪念文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特约撰稿 马丁;审克劳琛,是审美还是审丑?[N];中国足球报;2005年
2 肖国忠;抵制恶俗炒作须除“审丑”趣味[N];光明日报;2011年
3 韩浩月;“坚持看还珠”并非审丑心理[N];工人日报;2011年
4 乔燕冰;为什么如此流行“审丑”?[N];中国艺术报;2011年
5 华阳;审丑为何不疲劳[N];中国文化报;2010年
6 本报评论员 易艳刚;无底线炒作与“审丑”[N];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
7 木头;何妨以审丑狂欢抵御抑郁来袭[N];检察日报;2010年
8 行超;集体“审丑”的背后[N];文艺报;2010年
9 内蒙古赏石协会高级顾问 梁秀泉;观赏石还当“审丑”[N];中国现代企业报;2008年
10 实习生 傅小平;文学不应一味“审丑”[N];文学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云萍;审美与审丑[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2 刘月;中西建筑美学比较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3 郑宜庸;审美之难——电影性爱场面的观看心理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4年
4 王建疆;老庄人生境界的审美生成[D];复旦大学;2004年
5 赵苏妙;篮球运动之美学阐释[D];北京体育大学;2007年
6 宋新娟;中医传统图式符号审美及应用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7 陈雨前;宋代景德镇青白瓷的审美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5年
8 许锐;传承与变异 互动与创新[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6年
9 王浩滢;中国写意画的美学特质[D];南京艺术学院;2009年
10 李海燕;世纪之交:现代性伦理与大陆长篇商界小说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广琼;审美与审丑的双重变奏[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2 王志强;女性人生的两种书写[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3 钟芳倩;新时期女性小说审丑现象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1年
4 李士君;论铁凝小说的叙事策略[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陈甜;铁凝小说语言符号的修辞阐释[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何永波;审丑:《围城》的艺术世界[D];延边大学;2002年
7 柴小宇;论铁凝小说的地域文化特色[D];宁波大学;2009年
8 ANZHELIKA NESTEROVA;灵魂的拯救—陀思妥耶夫斯基与铁凝小说比较分析[D];河南大学;2012年
9 姜哲;探寻铁凝小说女性成长历程[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曹静;铁凝小说中女性人物生存景况的多维度探微[D];兰州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7075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7075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