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文学与女性形象的塑造
发布时间:2020-06-11 11:20
【摘要】: 革命文学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20—30年代的左翼文学,40年代的解放区文学,50—60年代的社会主义文学,以及60—70年代的文革文学是革命文学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具体表现形态。它们的共同点是革命和政治对文学存在强烈的干涉和指导,文学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革命话语是文学的主流存在话语。 在革命文学中,革命对文学存在着强烈的制约和规范作用,这一作用可以从作家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特别是女性形象中体现出来。革命文学中塑造了大量的令人难忘的女性形象,比如李双双、林道静、江姐、方海珍等。从“左翼”到“文革”,革命文学中女性形象的存在状态有一个变化流程,正是这种变化体现了革命对文学的作用。本文选取了两个最能体现这种变化的角度来对阐释革命对文学的这种作用,即“爱情”和“身体”,对女性形象而言,这是两个和她们关系最为密切的角度。由于天生的敏感多情,女性是阐释爱情的最好代言人;而她们的身体则是承载作家进行创作想象时最常用符号。 本文第一章:革命与爱情,从四个方面论述了革命与爱情的关系。左翼时期,爱情作为革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革命一起参与了对文本的建构。从延安解放区文艺开始,爱情的呈现形态发生了变化,在革命对它内容的置换和情趣的改造过程中,爱情的“常态”,即“典型性”爱情转变成“非典型”性爱情,这是革命年代中爱情的“另类”表现方式,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同时,爱情的“典型”性也在文本中占据一席之地,它对革命的作用犹如维他命一样,缺之亦可,但有之更好,正是这种“典型”性爱情在文本中的适度参与,使得解放区文学和社会主义文学没有如文革文学那样完全沦为政治的附属品。革命女性的情爱生活是革命和爱情关系的具体表现形态,在革命的统一规划下,女性的爱情、婚姻被定位在革命和政治的层面上,彻底摆脱婚姻、家庭的束缚,全身心地投入到革命的怀抱中来。 本文第二章:革命与身体,分阶段论述了女性身体在革命文学中的存在状态。在左翼文学中,女性身体是作家重点叙述的对象,它和革命激情互为表征,是作家进行革命想象和对抗政治幻灭的出发点。社会主义文学中的女性身体则处处印满意识形态的符号,为了将它“收编”进自我体系中来,革命对它进行了全面的改造,改造途径有两条:劳动和英雄化处理。女性的身体在经历了这两重改造之后彻底褪去自身的性别属性,成为革命所要求和期待的形象。主流文革文学中的女性形象主要集中在“样板戏”中,这里面塑造了大量的女性英雄,她们的身体无任何性别属性,是革命对女性进行改造后的最终形象。当女性形象成为千篇一律的“铁娘子”时,,承载如此形象的文学也走向了它的末路和终点。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I206.6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I206.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钟芳;;书香女人[J];思维与智慧;2011年03期
2 Jessica Griggs;李希特;;道德困境中的虚拟女性形象[J];英语沙龙(时尚版);2010年05期
3 李琳;;美国华裔女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剖析[J];长城;2011年08期
4 杜淑娟;;“凯普什系列”中的女性形象[J];青年文学家;2011年11期
5 冯丽;;窥视快感与男性目光——从心理学分析《后窗》中的女性形象[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年07期
6 朱碧茵;;女妖抑或女神——重评男性文本《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J];群文天地;2011年10期
7 梁书U
本文编号:27078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7078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