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追寻现代性:李欧梵文学与文化理论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12 21:07
【摘要】:“狐狸型”学者李欧梵是继夏志清之后,美国汉学界现代文学研究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学者之一,夏志清、李欧梵、王德威以各有侧重、同时具有一定传承性的研究成果堪称美国汉学界现代文学领域的拓荒先锋和中流砥柱,他们以独特、新颖的理论视角、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形成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海外视野。 现代性的追求是贯穿李欧梵几十年学术生涯的理论红线,无论是对徐志摩、郁达夫、鲁迅等“五四”经典作家的研究,还是对“晚清”印刷媒体、上海都市文化的考察,李欧梵都以中国传统社会的现代转型为一切思考、论述的基点。从中国的历史文化环境出发,李欧梵以“世纪末的华丽”来概括中国现代性的特点,反思线性发展的进步时间观和与之相应的启蒙现代性模式,认为中国的传统和现代在文化上不能作二分法而截然对立,在晚清新旧交替的历史情境中,新与旧、传统与现代相互混杂产生了一种“华丽”,历史的危机感构成文化创作的动力,旧传统构成新文化的必备条件。“世纪末的华丽”经历了晚清、30年代和90年代三个关键时代一直延续到当下,在全球化背景下形成前现代、现代、后现代混杂的复杂状况。 通过独特的现代性视野,李欧梵在20世纪中国文学与文化研究领域提出了许多独到、新颖、富于启发性的见解。在雷蒙德·威廉斯“乡村”、“城市”以及“大都市”等理论话语及空间批评理论的启发下,李欧梵以“现代性”为基点发掘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空间维度,揭示了“新文学”传统中以乡村为核心的空间叙事对城市文学的压制。通过对哈贝马斯“公共领域”概念的创造性转化,考察近代印刷媒体在“公共空间”的拓展方面所起的作用,尤其是《申报》自由谈版的“游戏文章”,以边缘型的批评模式,通过“反讽”和“嘲讽”形成众声喧哗、多声复义的言论空间,参与了现代新的民族国家想象的共同体之建构。30年代以后,鲁迅的《伪自由书》用弯曲、折射的方法在国民党新闻检查制度下为自己的言论争取了一点空间,公共言论的空间却萎缩了。 “中国现代作家的浪漫一代”是李欧梵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起点,他用文学的材料探讨“五四”时代文人的浪漫心态,书写一部集体传记,也是心态史,从情感、主观、个体角度论述浪漫精神对现代知识分子的塑造。颓废是浪漫心态的另一面,也是“现代性”的一维,李欧梵追溯颓废在现代中文语境中被边缘化的境遇,重画了颓废文学谱系。通过梳理现代文学“浪漫”和“颓废”的线索,李欧梵从审美现代性角度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史叙事话语。 李欧梵出生于中国乡土,在台湾大学专攻外文,在美国研究和教授中国文学和历史,哈佛退休后到香港教授西方文学和理论,他身上必然体现出中西的差异、沟通与融合。作为一名华裔学者,身处美国学术环境,返观中国从晚清延续至今追寻现代性的文学和文化景观,李欧梵的批评眼光独到而犀利,对他的文学与文化研究展开批评的批评,是比较文学研究领域极富学术价值的课题。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语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I206.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雷平阳;;雷平阳乡村小说的现代性(编后记)[J];边疆文学;2011年07期

2 刘琼;;革命历史题材文艺创作现代性应“在场”[J];创作评谭;2011年04期

3 宋宇;;异文化:推动现代性向多元发展[J];绿叶;2011年07期

4 寇志明;姜异新;;翻译与独创性:重估作为翻译家的鲁迅[J];鲁迅研究月刊;2011年08期

5 刘雄仕;;论沈从文的现代性文化反思[J];南昌高专学报;2011年03期

6 吴文瀚;;传承与保护同举,交流与融汇并行——打造具有河南特色的现代中原文化[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7 马雪梅;;沈从文的现代性[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8 高名潞;现代和前卫的标尺是什么?[J];艺术·生活;2005年05期

9 王小兵;;论严复翻译作品中的现代性[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1年08期

10 吴佳宇;;浅论近代英美文学的现代性潮流[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姜义华;;挑战中国:现代性三重奏[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7年

2 陈家琪;;现代性背景下的宗教与信仰问题(发言提纲)[A];“理性、信仰与宗教”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邢颖;管巍;;全聚德商业文化的传统性与现代性[A];商业文化精品文库[C];2001年

4 詹艾斌;;新写实小说的现代性书写二题[A];江西省文艺学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C];2003年

5 任映红;;自我形塑:古村落农民的现代性嬗变[A];秩序与进步:中国社会变迁与浙江发展经验——浙江省社会学学会2006年年会暨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高连克;;现代社会发展理论的反思:论发展的现代性后果[A];福建省社会学2006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韩震;;全球化、现代消费和人的认同[A];第八届暨第七届全国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韩震;;本质主义的重建及反思的现代性[A];全国“当代西方哲学的新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9 曾一果;;重建上海的“现代性”:一份杂志与它的“城市”[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08):传播媒介与社会空间论文集[C];2008年

10 张谦;;孔子孝道理论的现代性——孔子孝道理论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与价值[A];中国老年学学会2006年老年学学术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朱静宇;徘徊在尊重与怀疑之间[N];文艺报;2006年

2 主持人 本报记者 吴t,

本文编号:27101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7101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8e4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