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中国古代文学地理形态与演变

发布时间:2020-06-16 06:40
【摘要】: 本文旨在通过文学与地理的跨学科研究,力求达到揭示中国古代文学地理的表现形态与演变规律,以及建构中国古代文学地理研究的学术体系,推进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学术创新之目的。 全文由导论和五个章节内容所组成。在导论中,首先提出了“场景还原”与“版图复原”的“二原”说,作为本文研究的理论支点,然后就“选题缘起与宗旨”、“学科回顾与评价”、“研究理路与方法”三个方面的问题作了简要的阐述。鉴于目前有关中国文学地理研究领域中存在的两大突出问题:系统的整体研究与学术体系建构的缺失,本文根据从静态到动态,从平面到立体,从单向到多元研究的学术理路,紧紧围绕决定和影响中国古代文学地理最为关键的五大要素,以文学家籍贯分布为始点,然后依次向流域轴线、城市轴心、文人流向三个层面展开,最后归结为区系轮动模型与规律的探讨。这如同一个哑铃结构,文学家的籍贯分布是整个文学地理的基础,但它是静态的、平面的、单向的,与此相对应的区系轮动则是动态的、立体的、多元的,而中间最重要的三个环节分别相当于“动脉”、“心脏”、“灵魂”的作用与功能。 本文认为黄河、长江、珠江、运河四大流域轴线三横一纵的展开,犹如四大动脉贯通于中国文学版图之上,彼此在伴随中国文学地理自西北向东南的依次移位中相继发挥主导作用。由于黄河、长江、珠江、运河四大流域在中国地理上的重要地位,中国古代城市也主要分布在这四大流域轴线上,流域轴线为城市轴心的形成提供了地理条件,而城市轴心的转换又带动着流域轴线的移动,彼此连为一体,密不可分。与此同时,城市轴心也在通过行政建置的设立与调整中,推进流域轴线体系的完善与轴心功能的发挥,成为中国文学地理版图的“心脏”所在——不仅城市本身成为最活跃、最重要的文学活动舞台,而且也是进一步驱动文学版图演变的核心动力。其中始于西周首陪都制所开创的“双都轴心”源远流长,别具一格,是城市轴心体系中的核心所在。与流域轴线和城市轴心互动相对应的是,作为文学活动与创作主体的文人群体始终处于流动之中。其中最重要的有八种方式,四对关系,即授业与求学的同向流动;出仕与隐逸的逆向流动;升擢与流贬的逆向流动;游历与迁居的异向流动。由此分别构成授受、出处、黜陟、动静关系。然后通过这八种方式,四种关系,不断在极化与扩散的两向互动中打破旧的平衡,建立新的平衡。对于中国古代文学地理而言,文人群体犹如其“灵魂”,主要在于文人群体的流向随时都在改变着而又最终决定着古代文学版图的整体 格局。文中最后是对文学地理区系轮动的动态模型与规律的探讨:归结为八大文 学区系,五次循环运动,这是中国古代文学始于文学家籍贯地域,中经流域轴线 之“动脉”,城市轴心之“心脏”,文人流向之“灵魂”三个关键环节的衔接与互 动而逐步形成的最终结果。 本文在研究方法上,综合运用数据统计、逻辑推绎、时空还原以及交叉综合 等方法,以更好地适应与配合中国古代文学地理研究学术体系的建构与展开。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I206.2
【图文】:

分布图,东夷,部族,华夏


趾推较啻Γ囫沼谕瓿赏嘀嶝嗤沤ソバ纬珊罄吹暮鹤濉H?大集团说高度概括地揭示出了中国远古民族与文化版图跨越黄河、长江两河流域的三分天下(见图1一l)①。图1一1华夏、东夷、苗蛮三大部族分布图由于徐旭生先生的“三大族团说”是建立在神话传说与考古发现两相结合的基础上的,对于我们追溯远古族团性“文学创作”时期的地域分布,较之单纯的神话还原与考古复原显然更为可取,也更有参考价值。在此,我们可以徐旭生先生的“三大族团说”为起点,对远古族团性“文学创作”时期的地域化进程作如下推绎:(一)神话是一个民族历史与文化的结晶,其“创作”主体是上层神职阶层,因而可由上层神职阶层的地域分布与流向推知神话的地域分布与流向。神话最初来自民间,并在民间传播,然后被上层神职阶层所吸取、修改和“定稿”,同时神话“讲述”的权利也被他们所垄断。神话学的研究表明,只有在特定的时候由特定的人员才能讲述神话。日本神话学者大林太良对此解释道:“只有在特定的时候才能讲述神话故事这一现象具有极其深刻的含①见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

运河,分叉,洛阳


如将一“Y”向右转了90“所得之形状“一<”。洛阳、琢郡、余杭构成一个三角关系,由洛阳分别向北、南延伸至如“Y”上半部的两个支叉,而由洛阳向西延伸至长安,恰如“Y”下半部的柄把(见图2一3)①。但隋代文、场二帝尤其是场帝诏发民工之众,劳役之重,苛政之烈,远远超过了当时人民可以忍受的限度,所以不得不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当隋代运河刚好形成尚未发挥经济、政治、文化效益之时,即在揭竿而起的农民起义风引自安作璋《中国运河文化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雷陈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的文学地理学解读[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5期

2 雷陈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的文学地理学思想[J];淄博师专学报;2011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曹利云;宋元之际词坛格局及词人群体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彭飞;隋唐东北边塞诗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陈毓文;世俗化潮流中的五代文学[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4 赵坤;中国城市文学中的建筑书写[D];武汉大学;2012年

5 尧荣芝;两汉文学地域性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2年

6 张兰花;曹魏士风递嬗与文学新变[D];浙江大学;2012年

7 侯海荣;生态隐喻下的姜夔诗词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8 刘英波;明代中后期南、北方散曲比较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刘杰;汉代三辅文人文学创作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2 马喜瑞;襄阳与唐代诗歌[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刘海霞;京都赋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6年

4 孔祥俊;唐长安送别诗与灞柳文化[D];西北大学;2010年

5 杨曦;颜真卿与湖州文人群体[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肖舒;论杜诗中的地方感[D];江西师范大学;2012年

7 高乐;两汉关中文学的地域特色与文学景观[D];西北大学;2013年

8 潘晓美;清代“燕南二俊”诗歌与诗论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71568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71568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701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