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论辛弃疾对庄子的接受

发布时间:2020-06-19 21:13
【摘要】: 庄子在中国古代思想史和文学史上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为后代众多学者所推崇、接受,作为南宋词坛的杰出词人,经历坎坷的辛弃疾对庄子的接受尤为明显。本文正文共分三个部分,从辛弃疾的思想与词的创作上着手,尽量全面地归纳辛弃疾对庄子的接受,以期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对辛弃疾与庄子的关系作出新的阐释。 第一部分概述辛弃疾对庄子思想的接受,引入接受美学关于“期待视界”的概念,揭示辛弃疾对庄子的接受是基于思想上的契合而产生的独特的“期待视界”,并论述其“期待视界”形成过程以及形成原因。 第二部分论述辛弃疾词对庄子散文的显性接受,列表分析辛弃词中庄子典故,直观地证明辛弃疾在词作的显性层面上对庄子散文的接受,并将辛词中庄子典故进行归纳与类析,厘清庄子典故本身的涵义与其在辛弃疾词中的涵义,进而联系辛弃疾的创作背景,分析辛弃疾在创作词作时运用庄子典故的不同手法。 第三部分阐述辛弃疾词对庄子散文的隐性接受,相对于显性接受的可量化特征,辛弃疾词对庄子散文的隐性接受是以感觉经验和潜意识发挥主导作用的一种接受。辛弃疾词对庄子散文的隐性接受主要分为以下三点:首先是悲壮激越、沉郁悲凉的感情基调;其次是博大雄浑、雅正清空的文学意境;再次是汪洋恣肆、包罗万象的创作手法。 传统文学研究注重“影响与继承”,而辛弃疾对庄子的接受研究则更强调接受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在接受的过程中,辛弃疾自身的视界因接受了《庄子》而不断发展,《庄子》本文的意义也经由辛弃疾的文学创作得以重现,从而形成了一条绵延不断的文学接受的历史之链。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I206.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綦维;千古知音 异代别调——由屈、辛看中国文人处境与心态的流变[J];东岳论丛;2002年02期

2 张岳伦;;辛词用典审美效果初探[J];湖南社会科学;2007年01期

3 朱 玉;稼轩词用典艺术赏析[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4 黎文君;;稼轩词的庄子情结[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5 王国胜;庄子人生哲学内在“矛盾”探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07期

6 陈学祖;典故内涵之重新审视与稼轩词用典之量化分析[J];柳州师专学报;2000年03期

7 张廷杰;忍把豪气化归思——辛弃疾归隐思想的形成与发展[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8 郑宏华;试论《稼轩词》与《庄子》[J];四川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02期

9 龚长生;道家思想和中国文学[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06期

10 王延荣;《庄子》与稼轩词风的个性[J];浙江社会科学;1996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张爱民;宋代《庄子》的阐释与接受[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李罗鸣;稼轩词审美阐释[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曹小南;接受美学中的审美经验理论[D];苏州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72134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72134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7eb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