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日本文学对五四时期中国文学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0-07-07 19:01
【摘要】: 日本作为中国一衣带水的邻邦,文学上一直与中国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近代(特别是五四时期),这种联系又表现为日本对于中国单方面的影响而格外引人注目。 五四时期,这种影响中有三个方面显得特别突出和重要,它们是:日本文学与周氏兄弟早期的文论思想:日本自然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日本的俳句、和歌与中国现代的“小诗”。 在日本,尼采的哲学输入后,几经变形,最终主要形成了“政治青年”和“文学青年”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前者对鲁迅(周树人)早期的个人主义思想发生了深刻的影响;后者则衍生了日本式的自然主义文论,对中国文学,特别是创造社的小说创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五四时期在周作人“人的文学”中,厨川白村影响了周作人的“灵肉一致”观的形成,厨川白村、武者小路实笃对周作人人间本位主义中的个人主义思想有一定的影响。此外,日本文学中还有一座连接周作人个性主义与人道主义的桥梁——新村主义。 最后,日本的和歌、俳句以其精短的形式,简洁的象征,朴素、自然、富于孩子气的风格对五四时期的诗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略)。 本文通过对当时文论和作品的深入分析与研究,从中发掘两国文化的内在联系以及一些特殊的文学现象产生的原因,纠正一些错误的认知,以期从整体上更加清晰、更加准确地把握中国现代文学的内涵和底蕴。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2
【分类号】:I206.6;I313
本文编号:2745492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2
【分类号】:I206.6;I313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张剑;;岛崎藤村对中国创造社作家的影响探究[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2 邱荣菊;;日本文学对中国和欧美文学的接受特征研究[J];作家;2010年2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刘军;20世纪初自然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变异学分析[D];河南大学;2010年
2 肖莹;《苦闷的象征》与五四新文学[D];中南民族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7454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7454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