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萧绎文论及诗风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08 11:16
【摘要】: 本文在对课题相关材料基本掌握情况下,对萧绎文论和诗风作了几方面的研究,以期对萧绎做出客观的评价。文章主体分三部分。第一部分论述萧绎的文学思想,从萧绎生平思想、《金楼子·立言篇》中文论之主旨及全书之主旨、《金楼子》以外的文论材料来看,萧绎的文学思想是偏重儒家的,与萧纲文论有着很大不同,在这种文论的主导下,他重儒而崇尚思想性和学术性,并企图立一家之言,做孔圣第二。第二部分论述萧绎的诗歌创作,包括对其主体诗风的分析以及以此为出发点探讨萧绎文学派别的归属问题,从而得出,萧绎应属于宫体诗派。在诗作创作中,他背离了自己的文学主张,创作出大量轻艳的宫体之作,无论是抒发闺怨情思,还是注重人事景物的描摹,或者是单纯的游戏类诗作,都体现出内容上的轻薄肤浅和形式上力求雕琢和完善的特征,而这正是宫体诗最大的特点。但萧绎的诗风亦不是单一的,静态的,而是有其独特的风貌,随着世事的变迁,诗风也逐渐变化。第三部分则讨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即萧绎文论和实践创作的背离,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与当时文学的风气有着密切的联系,加之萧绎处境的制约,使他不得不依附于萧纲倡导宫体诗风,同时成长中所形成的矛盾的人格特征也对萧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这一矛盾的显现使萧绎成为魏晋南北朝文学史中特立独行的人物。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I206.2

【相似文献】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相福庭;;文论转换:一个值得反思的话题[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1)[C];1999年

2 陈雪虎;;人文之维及其当代面对:文论美学30年回望[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3 钱中文;;序二[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4 洪卫中;;萧绎的思想体系探究——以《金楼子》作主要考察[A];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回顾与探索——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孙霞;陈国恩;;1928—1934年文学论争与俄苏文学文论传播中的期刊[A];鲁迅与“左联”——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王兵;;探析清廷学术宗尚对桐城派文论及其选本实践的影响[A];第三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詹姆斯·哈林顿;俞克洋;;二十一世纪的经理[A];全国推行全面质量管理20周年大会论文集[C];1999年

8 姚敏杰;;论四杰文和文论的调和与冲突[A];唐代文学研究(第四辑)[C];1993年

9 莫先武;;王国维“境界说”对中国百年文论的影响[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10 冯燕;;创新扩散理论视域中的袁宏道文论传播研究[A];中国传媒大学第五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马建辉;经典文论释读中的陈涌经验[N];文艺报;2011年

2 李小贝;新世纪十年文论扫描[N];文艺报;2011年

3 李逊;灵秀而厚重的文论[N];人民日报;2009年

4 林建法;多姿多彩的文论[N];人民日报;2004年

5 卜天;秦朝晖文论专著研讨会举行[N];朝阳日报;2009年

6 陆贵山;一体·多样·主导[N];文艺报;2002年

7 美国德州大学教授 顾明栋;原创性是学术最高成就的体现[N];文汇报;2010年

8 实习生 卢美邑;人文论坛:课堂之外的心灵碰撞[N];云南日报;2005年

9 高天庆;用科学观念再思文学理论创新[N];人民政协报;2009年

10 王春荣;现代女性文论对中国文论建设的特殊意义[N];光明日报;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凤霞;六朝画论与文论关系探赜[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程通;浅论中国传统文论中的兵家语[D];复旦大学;2010年

3 杜志强;萧绎及其《金楼子》论稿[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4 郭林红;云南古代文学理论对中原文论的接受和发展[D];云南大学;2010年

5 魏崇周;二程文论与诗歌研究[D];郑州大学;2004年

6 姜艳;何其芳散文论[D];扬州大学;2003年

7 赵理直;论萧梁皇族的文学观[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8 迎春;蒙古文论中的现代主义文学影响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9 曾松林;语文人文论批判[D];江西师范大学;2003年

10 吴

本文编号:274646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746464.html

上一篇:茅元仪研究  
下一篇:网络文学主体论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3fb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