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论林语堂作品中的幽默风格

发布时间:2020-07-11 00:49
【摘要】: 林语堂是第一个将“幽默”的概念翻译成汉语的人,他一向为倡导幽默文学摇旗呐喊,被列为是中国幽默文学的先锋人物之一。本文的研究对象为林语堂的散文作品,研究工作包括海量作品阅读和建立信息模型,采用了从语言事实推导出风格规律的归纳演绎的研究方法,从取材和修辞两大层面具体地分析了林氏幽默的特征,进而又从人生观、宗教观、文学理论等方面论证了林氏幽默形成的原因。 从散文作品的题材来看,林语堂有着他的独到之处。林语堂非常善于捕捉生活中的不经意,往往并非很严肃或深刻,甚至是琐碎的事情,经过他的书写,都能博得读者愉悦的欢笑,并给人一定启迪。表面上看似漫不经心的叙述反映了他机敏的观察能力和积极的思考态度。还有很大一部份的散文作品取材于荒诞的事实,对于这类荒诞事实的处理,林语堂并未赤裸裸地加以攻击,而是在事实中做穿针引线的启迪,用不见血的语言游戏对手,在整体幽默的大意境之下,他牢牢掌握着嘲讽的基调,可谓是绵里藏针,不露锋芒。 从修辞的角度来看,林语堂的作品并没有积极地采用各种语言手段和写作技巧。总的来说,他用词多平淡,不专挑捡高雅或华丽的辞藻,更不晦涩,他把平实、悠闲的言语或紧或松地叠加、组合,通过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I206.6
【图文】:

趋势图,尼斯,颜色词,形容词


24《我的戒烟》《秋天的况味》《说斐尼斯》《恋爱和求婚》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邴波;“真实”的嬗变[J];昌吉学院学报;1999年04期

2 金鑫;在没有狼的日子里──论《怀念狼》的批判现实主义精神[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3 张军;90年代文学的审美透视[J];广西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4 邓建中,唐湘从;西方现代派的精神探索[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5 马玉琛;孩子的命运——青年作家寇挥小说浅论[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6 任亚荣;荒诞:美学向弱者的敞开[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7 庞莹;;简论黑色幽默与《第二十二条军规》[J];文教资料;2006年31期

8 关江秀;《百年孤独》与《浮城》的比较分析[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3期

9 刘社瑞;老舍创作与表现主义[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3期

10 李嘉宝;贝克特的荒诞人物及其哲学基础[J];江汉论坛;2002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肖芳;;反英雄、反小说、反荒诞——《第二十二条军规》的后现代特色评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2 傅新娟;;解读卡夫卡[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梁建增;《焦点访谈》:勇气+机敏[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2年

2 ;荒诞与科幻构筑的奇妙世界[N];甘肃日报;2002年

3 虹梓;荒诞的爱情无聊的脸[N];人民政协报;2000年

4 文文;荒诞年代的豆蔻少女[N];中国教育报;2001年

5 姚意克;“行为艺术”浸漫荒诞色情[N];中国消费者报;2001年

6 武汉大学人文学院艺术系研究生 田松;试论《南柯记》的荒诞特征[N];中国文化报;2000年

7 金夏;甘肃少年儿童出版社隆重推出荒诞科幻系列故事[N];中华读书报;2001年

8 於可训;对荒诞岁月的反讽与解构[N];中国图书商报;2000年

9 白石;荒诞评测为哪般[N];山西科技报;2000年

10 秦晋;幻想的真实[N];文学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刘惠媛;论弗兰纳瑞·奥康纳短篇小说中的宗教危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2 田兴国;存在之思与传奇之思[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承佳特;论林语堂作品中的幽默风格[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2 朱继生;荒诞美学范畴的生成及影响[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3 李奕奇;荒诞 虚无 解脱[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4 齐艳;荒诞中的反抗[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邢冠英;托马斯·品钦的《拍卖第49号邮票》中的黑色幽默分析[D];内蒙古大学;2008年

6 徐玲;世俗的追寻,堕落的圣杯[D];西南大学;2009年

7 孙巍;孤独者的言说[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8 欧孟红;论新写实小说的生命意识[D];重庆师范大学;2004年

9 李莹;理想与现实的永恒矛盾[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杨志春;无处不在的荒诞[D];山东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74970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749705.html

上一篇:刘将孙研究  
下一篇:陶渊明文体贡献论略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024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