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秋白书生革命家的精神苦旅探析
发布时间:2020-07-12 11:00
【摘要】:在中国现代史上,瞿秋白身具文学家和革命家双重身份。这种双重角色及其自身二元性格的矛盾冲突,最终导致了他的心灵悲剧。本文从文学和政治的双向互动关系人手,来探究瞿秋白充满矛盾的精神历程。 瞿秋白精神资源主要有两大来源:一是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思想为主,兼具道家、佛家思想;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两种精神资源在瞿秋白身上呈现融合之势,这体现在他人生观的诸方面。他试图沟通包括佛学在内的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学说这样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体系,努力汲取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积极理念,同时,道家、佛家的出世思想也深刻地影响了他,形成了独特的二元人生观。 瞿秋白的文学思想与他的美学趣味也呈现出某种矛盾和背离。瞿秋白文学思想的突出特点是把文学与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联系起来,它突显文学的阶级性和政治性,强调文学的大众化,并最终形成了新现实主义文学观,为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形成打下了坚实基础。然而他的这种文学理论主张与他崇尚空灵的、唯美的美学趣味相去甚远,这在他的散文创作和旧体诗词的创作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瞿秋白的人生道路是由文学而转向政治的,这种转向的思想根源与中国知识分子泛政治化的思想传统有关。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大多数知识分子通过精英式的启蒙来施展“兼善天下”的政治抱负,而民间学者本位意识非常淡薄。因此,瞿秋白从文学转向政治是一种自觉和必然的选择,是时代潮流决定的,但这个选择对瞿秋白本人来说是令人叹息的。 《多余的话》是瞿秋白的绝笔之作,是研究瞿秋白思想历程的珍贵资料。这篇心灵的自述建立在对政治斗争的残酷性的深刻认识和体味之上,它以独特的笔法表达了知识分子对政治革命崇高感和神圣感的幻灭,以对历史负责的真诚和坦荡成就了瞿秋白深挚感人的人格形象。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I206.6
本文编号:2751850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I206.6
【共引文献】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丽;俄苏文学浸润下的中国现代散文作家[D];苏州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曾雅娟;瞿秋白文化哲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2 欧桂花;瞿秋白文化选择探析[D];漳州师范学院;2012年
3 余素娟;瞿秋白人生哲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4 范菁瑜;“革命”何以“浪漫”[D];宁波大学;2012年
5 董静;论瞿秋白的文化观[D];广西师范学院;2013年
本文编号:27518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7518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