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晏子春秋》的文学史意义

发布时间:2020-07-16 12:29
【摘要】:《晏子春秋》塑造了性格鲜明的晏子形象,本文试图对其在文学史上的意义作一分析。全文共分四部分: 一、“传记之祖”。通过与先秦诸子散文的比较,可以看出《晏子春秋》内容的特点是叙述一个历史人物的生平,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将其归入“史部传记类”。又通过对后世优秀的传记文学的考察,归纳其基本特征,这些特征《晏子春秋》同样具有,所以,《晏子春秋》是传记文学的开端。 二、事以写人。《晏子春秋》中的每一个故事都表现了晏子性格的某一侧面,综合起来就是一个丰富饱满的晏子形象。与先秦散文比较,可以看出这一形象塑造方式为《晏子春秋》所独有,为后世叙事性文学作品所继承。 三、许国不复为身谋。晏子忧国忧民、忠谏清廉的政治品格体现了一种道义精神,它和《左传》、《论语》、《孟子》等作品共同表明,在中国文学的早期就已存在一种自觉担负道义的传统,为后代文论家们继承发扬,使道义精神成为贯穿中国文学发展历史的一条红线。《晏子春秋》就处于这条红线的开端。 四、欲济无舟楫。晏子是优秀的政治家,但其内心深处却潜藏着巨大的痛苦,根源在于他把自己看作“士”,渴望建功立业实现人生价值,但君权至上的宗法等级社会却使他只能处于维护君权的从属地位,没有给他提供实现愿望的条件。这种痛苦是文化人格悲剧二重性的体现,它产生于春秋战国时代,渗透于中国文学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形成了中国文学悲壮昂扬、愤激苍凉的艺术风格。 附录:简述《晏子春秋》的研究状况。
【学位授予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I206.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恒展;已始“有意为小说”——《幽明录》散论[J];蒲松龄研究;2002年04期

2 郑红翠;浅谈《聊斋志异》故事类型与大团圆结局方式[J];蒲松龄研究;2003年01期

3 黄晶;“异史氏”的“心灵史”——论《聊斋志异》中的压抑与幻想[J];蒲松龄研究;2004年01期

4 周晓琳;“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续)——蒲松龄“孤愤”心态新探[J];蒲松龄研究;2004年04期

5 李军锋,王恒展;简论宋元话本小说对《剪灯新话》的影响[J];蒲松龄研究;2005年02期

6 陈芬;;汪曾祺与古代文言小说的不解之缘[J];蒲松龄研究;2006年01期

7 李杰玲;李寅生;;论《小豆棚》对《聊斋》的模仿和变异[J];蒲松龄研究;2008年02期

8 王修志;;《黄英》重复叙事修辞解构[J];蒲松龄研究;2009年02期

9 李军宏;;点铁成金 化腐为奇——谈《聊斋志异》重构“本事”的史才[J];蒲松龄研究;2009年03期

10 樊庆彦;;论《聊斋志异》的娱乐功能[J];蒲松龄研究;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邓经武;;何其芳与“花间词”及其文化启示[A];巴蜀作家与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论文集[C];2006年

2 魏祖钦;;试论宋代诗词文三体分疆观念与融合趋势及其原因[A];2006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一)[C];2006年

3 张福庆;;试析范仲淹词的“以悲为美”[A];2008年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孙维城;;“秀气胜韵,得之天然”——晏几道词艺术分析[A];2008年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宗廷虎;;钱钟书的理解修辞理论[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下)[C];2002年

6 李儒大;;浅谈《水浒传》的叙事艺术[A];水浒争鸣(第十辑)[C];2008年

7 段军;耿光华;;动静相和 道技相谐——论“三言”的叙事结构[A];水浒争鸣(第十辑)[C];2008年

8 任永安;;古代通俗小说的命名方式及特点[A];水浒争鸣(第十一辑)[C];2009年

9 张素卿;;刘师培《左传》学的传承与嬗变[A];第二届传统中国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一)[C];2007年

10 佴荣本;;文学史的文本与人本[A];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魏晓虹;《阅微草堂笔记》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明辉;魏晋士人政治心态类型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岳立松;晚清狭邪书写与京沪性别文化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董岭;艺术功能论[D];暨南大学;2001年

5 朱海燕;明清易代与话本小说的变迁[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6 郑f媐

本文编号:27580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7580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83f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