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魏晋南朝的陈郡谢氏与文学

发布时间:2020-08-01 07:38
【摘要】: 从文化的角度研究文学,把文学还原到它所产生的文化系统中,是一种从宏观上把握文学的行之有效的思路。如果在文化的关照下研究魏晋南北朝文学,则文学必然与两个因素密不可分,即:地域、家族,因为这一时期的文化受地域、家族的深刻影响。以往对六朝文学多侧重从家族文化的角度进行研究,本文深受戴伟华教授“地域——家族”研究方法的启示,试图把对文学的研究放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地域文化、家族文化的背景中来进行。笔者选取了魏晋南朝时期的陈郡谢氏为研究对象,以陈郡谢氏在陈郡文化关照下所形成的家学、门风为起点,结合陈郡谢氏在南朝的迁播、发展,分析地域文化与家族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在此基础上,分析家族文化、地域文化对文学的影响。 全文分五部分展开,第一部分,首先界定本文的“陈郡”所辖区域;其次,对陈郡所隶属的陈楚文化从远古到南北朝时期的历史走向进行分析,笔者结合《陈风》,对陈地既有重实际、尚思辩的北方文化传统,又有重想象、尚浪漫的南方文化传统进行了阐析。 第二部分,首先,根据现有的史料和史书记载分析了陈郡谢氏的家族起源。其次,对魏晋南北朝谢氏家族的发展和迁播进行了详细分析。 第三部分,重点分析谢氏的家学门风及其创作。谢氏家族处于时代风云中,有着世家大族的共性。同时,它也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家族传统,大致表现在三个方面:玄学传统;仕与隐的结合;山水情结。而谢家的山水情结是家族山水文学兴盛的直接动因。 第四部分,谢氏与山水诗,首先分析谢灵运之前的谢家山水诗创作情况。其次重点论述谢灵运对山水诗的贡献,比较分析谢胱和谢灵运的山水诗创作,及小谢对大谢山水诗创作的继承和发展。 第五部分,谢氏与文赋。重点以谢灵运、谢惠连、谢庄的创作为为例,分析谢氏辞赋由体物转向抒情,谢氏文章较诗赋而言数量较少,反映了谢氏不尚理性较强的文,故其在审美上重视抒情性的诗赋,轻视致用性文章。这恰恰也是其“重情轻礼”的价值观的体现。 论文前三部分为面上研究,后两部分部分为家族文学代表的个案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暨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I206.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宗承灏;;东晋“裙带”政治的历史警示[J];人民论坛;2011年27期

2 赵德高;周晓琳;;论东晋私学教育对文学的影响[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3 陈莹;;王氏门风与东晋文艺对政治的疏离[J];大众文艺;2011年14期

4 于鹏杰;;社会结合与文化传统——以东莞为例谈地方特色文化的发展[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陈建农;;士族文化与六朝诗学的审美情趣[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南社古村落:悠远的历史 醇厚的文化[N];中国文物报;2005年

2 电脑商报记者 袁东海;谢涛:一生只做一件事[N];电脑商报;2008年

3 特约记者 陈晓红;普法融入文艺表演化干戈[N];法制生活报;2010年

4 本报特派记者 陈少斌 周凡;谢国民:南洋上空的赛鸽[N];民营经济报;2011年

5 李贞刚;林则徐名匾回归记[N];中国档案报;2004年

6 本报记者 刘歌;投资信心丝毫未减[N];人民日报;2003年

7 本报记者 刘伟勋;物美接盘 易初莲花败走天津[N];经济观察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王立勇;从倒手到倒卖 易初莲花的中国迷局[N];中国商报;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琨;魏晋南朝的陈郡谢氏与文学[D];暨南大学;2007年

2 赵厚均;大小谢比较论[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3 姜丽娟;试论东晋南朝陈郡谢氏的宗教信仰[D];南京大学;2012年

4 梧金丽;谢良琦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廖原;瑾瑜在握,德音可怀[D];暨南大学;2012年

6 施永庆;论家族文化对谢灵运的影响[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7 王萌;谢道韫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8 王海燕;论谢灵运诗歌中所体现的才士困境[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9 刘敬刚;试论东晋南朝陈郡谢氏的盛衰[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10 吴超杰;谢惠连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7771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7771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053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