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李健吾文学批评论

发布时间:2020-08-25 02:57
【摘要】:“五四”以降,传统与反传统、继承与创新、民族化与现代化等一系列纠缠不清、充满悖论的命题并存于中国的理论领域中,构成了现代中国文化发展的一种基本色调。作为20世纪30、40年代颇具特色的批评家,李健吾对于各种文化的撞击、交流可谓是躬逢其胜,中西文化的交互影响以及传统与现代两大引力场作用,使他的文化抉择与理论创作在面临着创新契机的同时也无法割裂中国本土文化传统的影响。虽然由于李健吾对西方印象主义批评理论的推崇以及其文学批评所表现出的与西方印象批评相似的特色,他往往被称为“印象主义批评家”,而许多对于李健吾文学批评的研究也都是言必称西方,但是如果仔细的探究其批评文本,我们会发现在他印象主义批评的外衣下蕴涵着一种浓得化不开的传统情结。 受西方印象主义批评理论和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传统的影响,李健吾明确提出文学批评是一门独立的艺术,批评是批评家自我意识的一种彰显,他继承了中国古代批评所特有的宽容传统,以一种欣赏的眼光、独立的心态与作家进行自由的沟通与交流,从而避免了西方印象批评的个人主义极端化的弊端。 在进行批评时李健吾并没有流于单纯的印象,而是在获取印象的基础上对作品作更深入的理性思考。在具体的表述方法上李健吾有效的借鉴了中国传统批评的表述方法,大量的运用比喻、比较等方法,使他的批评既有理性的内涵又富有美学精神,保持住了文学批评的艺术神韵。 李健吾将蒙田的散文小品和中国传统散文化的文学批评融会贯通,创造出了一篇篇结构松散、意境淡雅的散文化评论,并独创了一种简洁、清新的批评术语,给当时的批评界注入了新鲜的活力。 一直以来,各种评论都是将李健吾定位于现代审美批评的代言人,但是李健吾并没有放弃对于文学批评社会功利价值的追求,在很大程度上他与现实主义批评有着许多的契合之处,这种契合在抗战时期发表的批评文集《咀华二集》中表现的尤其明显。这似乎是与前期他所极力主张的印象主义批评是背道而驰的。曾经有人将李健吾所表现出的这种“矛盾”现象看作是他从
【学位授予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I206.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奇志;印象背后的缤纷英华——李健吾印象主义批评论[J];江汉论坛;2005年05期

2 胡德才;论李健吾的喜剧创作[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3 董希文;灵魂在杰作中的冒险——论李健吾的文学批评观[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4 韩石山;;你能够活着已是不易[J];文学自由谈;2007年01期

5 张大明;死角淘金——读李健吾的小说[J];求索;1988年06期

6 孙晶;;李健吾与《咀华集》《咀华二集》[J];小说评论;2006年02期

7 张健;试论李健吾喜剧的人学基础及其在创作中的体现[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8 田慧霞;创新思维的体现——李健吾无标准的批评标准[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4年04期

9 丁亚平;;论李健吾文学批评的审美个性[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7年02期

10 韩石山;;李健吾与巴金[J];黄河;199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江弱水;;胡适的语文观与三十年代的反拨[A];新诗研究的问题与方法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冷霜;;重识卞之琳的“化古”观念[A];新诗研究的问题与方法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胡菁娜;;理想的读者——对“共鸣”理论的反思[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陈雪虎;;批评理论化及其问题[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5 梁庆标;;福楼拜的“面相”:书信与传记的考察[A];第十七届中外传记文学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6 陈福康;张伟;;春风吹绿芽苗——读郭沫若写给宁波文学青年的一封信[A];郭沫若研究第三辑[C];1987年

7 杨光祖;;批评的底线伦理与批评家理论主体的建构[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5.6)[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学勇;李健吾一封谈自己剧作的信[N];中华读书报;2011年

2 韩石山;从技术层面上看李健吾[N];文艺报;2006年

3 魏东;李健吾——福楼拜的知音[N];中华读书报;2007年

4 陈学勇;林徽因与李健吾[N];中华读书报;2001年

5 余中先;名著还得名译名编[N];中华读书报;2003年

6 晶;《江南》第四期浓墨重彩共话中国戏剧百年人生[N];文艺报;2006年

7 刘绪源;我们还是期待美的批评[N];文汇报;2007年

8 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郭国昌;强化文学批评的感受性[N];人民日报;2009年

9 谢有顺;批评家的胸襟应该是宽广的[N];文艺报;2007年

10 端木复;小语种翻译人才难觅[N];解放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洪伟;李健吾剧作论[D];复旦大学;2004年

2 季臻;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诗化批评[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3 王青;中国现代印象批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4 黄晖;论中国现代小说批评的实践性品格[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5 季剑青;大学视野中的新文学[D];北京大学;2007年

6 刘欣;论中国现代改译剧[D];上海戏剧学院;2009年

7 李涛;大众文化语境下的上海职业话剧(1937—1945)[D];上海戏剧学院;2006年

8 柴华;中国现代象征主义诗学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9 王钦峰;福楼拜与现代思想[D];四川大学;2006年

10 黄键;京派文学批评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婷;李健吾文学批评论[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2 刘娜;论李健吾“咀华式”文学批评风格[D];河南大学;2011年

3 雷艳;李健吾文学批评的独特性[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4 张君峰;论李健吾的话剧创作[D];湖南大学;2012年

5 王颖;论李健吾的戏剧批评观[D];牡丹江师范学院;2012年

6 赵卓;李健吾戏剧评论的问题意识和理论风格[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范海霞;巴金与李健吾通信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张志青;李健吾戏剧与法国文学[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叶明思;论李健吾的诗化批评[D];牡丹江师范学院;2011年

10 孙佳;李健吾文学批评的审美现代性[D];辽宁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80317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80317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1aa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