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冰心作品中的童心意识探析

发布时间:2020-09-17 11:42
   作为百年中国新文学史上影响深远的女作家,人们普遍认为冰心作品倍受读者尤其是青少年喜爱的原因在于其文字的优美、内容的清新、文笔的流畅。本文在考察冰心作品后却认为,这些“表层结构”固然可以使冰心的作品赢得读者的青睐,而其作品被广泛接受的深层本质却是:冰心在童心意识的独特视角下,在自然爱、母爱、童真等主题思想的熔铸下,透露出的清新自然极富文学性的特质。为此,本论文决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研究冰心作品中的童心意识: 第一章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界定童心与童心意识的概念,童心具有“依赖性”、“泛灵性”两种特征,而童心意识——成年人的“童年性”,体现了成年人对童心的追忆。“童年性”在行为特征上更多体现在“依赖性”和“泛灵性”两个方面。纵向从中外文学史的角度来梳理表现童心意识的文学作品。 第二章对冰心作品的童心意识的内涵进行诠释,儿童对父母的“依附性”在冰心的创作中表现为冰心对母亲的深深爱恋之情;儿童对自然的“泛灵性”在冰心的笔下表现为冰心对自然的倾心描写;冰心笔下对童真的热情礼赞表现了一个成年人的“童年性”。“母爱”、“自然”、“童真”三个层面是儿童最熟悉、最亲近、最需要的,同时也构建了冰心三足鼎立的童心意识世界。 第三章从冰心作品的语言特色来分析冰心作品中的童心意识。冰心以亲切自然、行云流水的文字来倾诉自己童心般的真情。冰心的语言平和冲淡、节奏整齐、韵律和谐,很适合儿童诵读,比如她的小诗,如点点繁星,淡淡春水,在白话诗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从受众层面来讲,冰心善于把哲理化的情思和生动的意象结合起来,这样儿童更容易理解并领悟她作品的内涵。 第四章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原型”深刻地影响着冰心的人生观,她特殊的成长经历、求学经历以及处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现场感等使她在心灵深处对儿童文学充满了强烈的诉求。同时,冰心的思想还受到西方基督教文化和泰戈尔清新的文体风格以及人道主义的影响。这些都是冰心文学作品具有童心意识的主要原因。
【学位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6
【中图分类】:I206.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伏文花;;母爱无边[J];农家女;2011年07期

2 张兢;;缝在布鞋里的母爱[J];美文(下半月);2011年09期

3 穆玉蓉;秦娜;;简单而朴实的母爱[J];青少年日记(小学生版);2008年12期

4 亚蓝;artemis;;母爱需要回馈[J];家庭之友(佳人);2011年07期

5 佘林昌;;母爱[J];青少年日记;2009年01期

6 祁文斌;;母爱的奇迹[J];涉世之初;2006年12期

7 程乃珊;;母爱和母仪[J];晚报文萃;2011年20期

8 落木;;母爱从未离开过[J];家庭之友(佳人);2011年05期

9 詹擎宇;;读懂母爱[J];青少年日记;2008年07期

10 西贝;;今夜为母爱落泪[J];青少年日记;2002年23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张启涵;母爱,托起一家的希望[N];牡丹江日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谈燕;把无私母爱带给更多人[N];解放日报;2011年

3 李春光;乳山:政协调研报告催生母爱文化产业链[N];联合日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李莉莉 本报通讯员 修江敏;一份特殊的母爱[N];青岛日报;2011年

5 司欣 (江苏);9刀刺不醒的母爱[N];嘉兴日报;2011年

6 俞晓萍;感受竹林深处舐犊情深的母爱[N];中国黄金报;2011年

7 本报记者 张帅;15年,异国母爱撒向孤残儿[N];苏州日报;2011年

8 杨红亚;由“中国式母爱”想到的[N];铜仁日报;2011年

9 本报记者 丁鹤 见习记者 严鹰;伟大的母爱[N];台州日报;2011年

10 记者 向阳 通讯员 陈鸿;舍肾救女 母爱无边[N];恩施日报;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汤冬梅;冰心作品中的童心意识探析[D];西南大学;2006年

2 李泓;周作人创作中的童心意识[D];青岛大学;2006年

3 易秀芳;论张洁《无字》自由叙事伦理[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4 颜琪;交融与呈现[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5 张建秒;中国现代文学女作家的母爱话语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6 吴霞;缺失性母爱与女性创作[D];郑州大学;2007年

7 孙磊岩;试论托妮·莫里森对美国黑人史的艺术反思[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8 李志红;《宠儿》的母爱主题[D];天津理工大学;2007年

9 许宏霞;论托妮·莫里森小说《最蓝的眼睛》、《秀拉》和《所罗门之歌》中的畸形母性[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10 陈晓庆;新生与希望[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8206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8206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c8a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