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解构与建构:新历史主义在中国的接受与演进

发布时间:2020-10-31 16:50
   新历史主义是二十世纪重要的文学批评流派之一,它滥觞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欧美文学批评家对文艺复兴的关注与研究。新历史主义之“新”主要表现在其对传统历史主义史学观的根本性颠覆,以及它完全不同于形式主义批评的“新”的文学批评方法。其诞生后,迅速地波及和影响到了诸多国家,并在形态上呈现出了国别差异。新历史主义在中国的接受与演进更是如此,中国的新历史主义从发生语境到创作实践和理论批评都呈现出了相当驳杂的特点,其与中国现代小说美学观以及中国转型期当代历史意识在表征上的颇多契合更加推进了中国文学乃至文化界对新历史主义理论的接受、整合、修整和演进。新历史主义作为一种批评理论,在中国实现了其理论阐释、研究批评和创作实践多结构多层次的接受模式,并获得了巨大的实践意义,中国新历史主义小说就是最典型的表现。而且作为审视历史的一种方法的新历史主义批评,其自身强大的理论优势在被中国全面接受的过程中得到了充分地发挥的同时,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对中国的文学理论界乃至文化界意义重大。本文则试图用三个部分对新历史主义在中国的接受过程、演进方式、批评实践、适应缘由、建构走向、重大成果等问题加以多层次地梳理与剖析,并还着重分析了中国新历史主义小说的发展与转变,从而进一步论证了新历史主义在中国解构与建构这一实践特点,此外还对新历史主义的理论优势及其在中国所产生的意义和认识的误区做了论述与总结。具体而言,论文的第一部分主要概述新历史主义被中国接受的全过程,重点论述新世纪新历史主义批评研究的新动态和新特点。第二部分,也是本论文的主体,重点分析新历史主义在中国的实践性的最突出表现——80年代以来蔚为壮观的“新历史主义小说”的创作实践,并以新历史主义小说创作精神轨迹的探寻为切入点,进一步论证新历史主义被中国的接受、渗透和整合,而且总结了新历史主义之所以能出现这种“跨语境适用性”的深层原因。第三部分则着眼于新历史主义理论优势和当下意义的挖掘,辩证地思考当下学术界对新历史主义的一些认识和评价,对中国文艺界以何种姿态接受运用新历史主义进行再度反思。
【学位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7
【中图分类】:I206.09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新历史主义中国化概述
    1.1 历史·历史主义·新历史主义
    1.2 新历史主义在中国的接受与建构走向
第二章 新历史主义小说的建构实践
    2.1 历史小说·新历史小说·新历史主义小说
    2.2 新历史主义小说的解构与建构
        2.2.1 历史意识与客观叙事的“质疑”表述
        2.2.2 人文关怀与现实精神的“异质”表现
        2.2.3 “否定之否定”中寻求新的立场
    2.3 新历史主义“跨语境适用性”之原因
第三章 新历史主义的理论优势及当下意义
    3.1 新历史主义的理论优势
        3.1.1 厚积薄发:多元的理论基础
        3.1.2 兼收并蓄:开放的理论姿态
        3.1.3 独树一帜:批评的实践品格
    3.2 新历史主义的当代意义
    3.3 新历史主义的评价误区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进;新历史主义文艺思潮的思想内涵和基本特征(《文史哲》2001年第5期)[J];当代作家评论;2001年06期

2 尤凤伟;我心目中的小说—在苏州大学“小说家讲坛”上的讲演[J];当代作家评论;2002年05期

3 张宽;后现代的小时尚——关于“新历史主义”的笔记[J];读书;1994年09期

4 陈永国,朴玉明;海登·怀特的历史诗学:转义、话语、叙事[J];外国文学;2001年06期

5 海登·怀特 ,陈永国;“形象描写逝去时代的性质”:文学理论和历史书写[J];外国文学;2001年06期

6 王世城;“新历史小说”的当代嬗变[J];晋阳学刊;1997年03期

7 董学文;;文学的历史观与“新历史主义”[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6年01期

8 孙俊红;油滑中的严正——故《事新编》与新历史主义小说[J];名作欣赏;2005年14期

9 姚乃强;历史的终结和文化的冲突——兼评新历史主义和文化批评[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7年03期

10 石恢;“新历史小说”与“新历史主义小说”辨[J];社会科学;1999年11期



本文编号:286422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86422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06f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