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末文学的宗教精神
发布时间:2020-11-10 18:02
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学也许欠缺真正意义上的宗教信仰,但却并不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宗教精神。为此,本文首先对宗教精神进行了界定,通过将《西游记》与《天路历程》进行多角度的比较,对宗教精神的基本内涵进行了开掘,认为:宗教精神的基本向度就是对人间苦难的博爱关怀和对超越存在的终极诉求。并且,对宗教精神内在的悖论性:人性与神性、理性与信仰的悖论进行了理论剖析。 自然,理论的力量和目的在于给实践(文本批评)以有力的指导。 基于对宗教精神的理论分析,本文为世纪末宗教题材文学内在的精神特征和流变,梳理归纳出这样一条主线,即理性旁观——文化反思——泛宗教精神——宗教皈依。当然,如此梳理,宏观概括上,只能是大致如此,忽略了种种模糊的中间状态,而不会是干脆利落的“三级跳”;而微观的文本分析上,也不过是以点带面。譬如“理性旁观”一章,主要是以礼平和汪曾祺为例,对新时期初期阶段,作家对待宗教实用和理性的态度进行了剖析,并追根溯源,认为其文化根源就在于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儒道禅的重生意识。如果从批评方法看,这似乎倾向于文化批评。又譬如“宗教皈依”一章,对两位公认的宗教圣徒:张承志和本村进行了多层面的剖析,并认为张承志经验的是一个从理想主义的流浪者向哲合忍耶教徒转变的历程,而北村突出的精神特征则是唯宗教至上。从研究方法而言,本章节显然更倾向于文本分析,同时也更多地融入了作为阅读者的情感体验,因此在价值判断上,多了些主观性而少了些冷静的思考。至于“文化反思”与“泛宗教精神”章节,其中间位置取决于其中间状态性质,方法上有较浓的文化批评色彩,也不乏详细的文本分析。
【学位单位】:华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3
【中图分类】:I206.09
【文章目录】:
内容摘要(中英文)
绪论
(一) 作为文学表现的重要维度
(二) 宗教维度作为世纪末文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三) 方法与意义
一、 宗教精神:终极诉求与人间关怀
(一) 教精神概论
(二) 宗教信仰:人性与神性、理性与信仰的诗性悖论
(三) 宗教精神的二元向度:苦难关怀与终极诉求
二、 世纪末文学宗教精神概论
(一) 一种归类
(二) 另一种归类:错综复杂的“三级跳”
三、 宗教:现实的理性旁观
(一) 礼平:“理智的信仰”者
(二) 《受戒》:的重生精神
四、 宗教的文化反思
(一) 扎西达娃:圣域里的巫师和终结者
(二) 宗教精神: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品评,以《棋王》为例
五、 泛宗教精神:宿命论和终极诉求
(一) 史铁生:宿命论者的沉思
(二) 终极诉求:冰心“我的家在哪里”
六、 宗教皈依:张承志与北村
(一) 张承志:从流浪的理想主义者到哲合忍耶教徒
(二) 北村:唯神至上的基督徒
结论
引文出处
参考文献
后记
【引证文献】
本文编号:2878200
【学位单位】:华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3
【中图分类】:I206.09
【文章目录】:
内容摘要(中英文)
绪论
(一) 作为文学表现的重要维度
(二) 宗教维度作为世纪末文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三) 方法与意义
一、 宗教精神:终极诉求与人间关怀
(一) 教精神概论
(二) 宗教信仰:人性与神性、理性与信仰的诗性悖论
(三) 宗教精神的二元向度:苦难关怀与终极诉求
二、 世纪末文学宗教精神概论
(一) 一种归类
(二) 另一种归类:错综复杂的“三级跳”
三、 宗教:现实的理性旁观
(一) 礼平:“理智的信仰”者
(二) 《受戒》:的重生精神
四、 宗教的文化反思
(一) 扎西达娃:圣域里的巫师和终结者
(二) 宗教精神: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品评,以《棋王》为例
五、 泛宗教精神:宿命论和终极诉求
(一) 史铁生:宿命论者的沉思
(二) 终极诉求:冰心“我的家在哪里”
六、 宗教皈依:张承志与北村
(一) 张承志:从流浪的理想主义者到哲合忍耶教徒
(二) 北村:唯神至上的基督徒
结论
引文出处
参考文献
后记
【引证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梁丹;论张承志的生命特质及生命形式[D];汕头大学;2008年
2 李芳芳;论新时期基督教文学之审美超越性[D];西北大学;2009年
3 张海燕;新时期大陆作家的宗教文化情结[D];西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8782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87820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