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中国新文学大系》初探

发布时间:2020-11-11 08:07
   20世纪30年代中期,由赵家璧主编的《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登上历史舞台,这是一部由鲁迅、茅盾等现代著名作家共同参与编选的中国新文学运动第一个十年的理论和作品选集,同时也是现代中国新文学的经典文献。就中国现代文学史角度而言,《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既是胡适、鲁迅、茅盾等新文学开创者对自身参与的新文学历史的整理和总结,也是一次为新文学争取存在合法性的学术实践,更是现代中国文学全面展示其现代性特质的一次文本大集结。本论文试图重新返回其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与学术背景,借以进一步探索《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在其文学思想、现代性的体现与文学史意义等方面的独特价值。 全文共分五个部分展开论述: 导言,对《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作一简要介绍,并对目前学术界相关研究展开回顾,最后指出本文的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第一章,主要介绍赵家璧其人和“大系”出现的具体过程,包括“大系”编辑的缘起、经历及在当时的初步影响等。 第二章,论述《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所蕴涵的文学思想,是本论文的重点。分两节展开论述,第一节论述其体例结构,第二节论述其主要内容,含导言和作品的具体分析等,依次按照其结构分为散文、小说、诗歌、戏剧、建设理论与论争及史料等部分展开论述。 第三章,论述《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在启蒙现代性和审美现代性不同取向上的具体表现,及其自身所具有的文学史价值与缺憾所在。 结语,在论文已有论述的基础上概括《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对后世产生的影响,以及后人对此种文学研究体例的继承与发扬,突出其特点,论证其经典性的意义之所在。
【学位单位】:厦门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8
【中图分类】:I206.6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言
第一章 赵家璧与《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的诞生
    第一节 《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缘起
    第二节 新文学的第一个里程碑
第二章 《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的文学思想
    第一节 《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的体例结构
    第二节 《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的主要内容
第三章 《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的现代性取向
    第一节 启蒙现代性的具体体现
    第二节 审美现代性的具体体现
    第三节 《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的文学史意义及其缺憾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翔;张倩;;论胡祗遹《紫山大全集》的文学性[J];文教资料;2011年25期

2 孔庆蓉;;傅玄的文学思想[J];前沿;2011年12期

3 赵燕平;何培忠;崔玉军;;当代斯洛伐克的中国研究[J];国外社会科学;2011年04期

4 温成荣;;中唐诗风的转变及其对宋诗的影响[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5 王娜艳;;何良俊著述版本传播及其文学思想考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6 李新;;陈子龙与西陵十子考[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1年04期

7 陈育宁;;论胡应麟与王世贞之交谊[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05期

8 薛梅;;汤显祖与唐顺之[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9 车洁;;个性化的人道主义——有岛武郎文学思想精髓所在[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10 陈众议;;逆水行舟:大江健三郎文学思想蠡测[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包秀艳;庾信文学思想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2 白静;焦竑思想研究[D];北京大学;2011年

3 常为群;西晋诗歌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4 高娟;周作人文学思想略论[D];山东大学;2005年

5 魏宏远;王世贞晚年文学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6 杨钊;杨慎研究——以文学为中心[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7 韩宏韬;《毛诗正义》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8 谭少茹;纳博科夫文学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李联;魏禧文学思想考论[D];辽宁大学;2007年

10 王珏;班固与汉代文学思想[D];辽宁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盛映红;《中国新文学大系》初探[D];厦门大学;2008年

2 张燕;王安石文学思想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3 王赤峰;陈襄诗歌及其文学思想[D];河北大学;2009年

4 张晓纳;姚永朴文学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刘爱莲;陶渊明文学思想与东晋文坛[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6 李文;论吉狄马加的文学思想[D];新疆师范大学;2010年

7 孙红梅;颜之推文学思想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8 付佩佩;梁实秋早期文学思想初探[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康卫国;扬雄的文学思想[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10 周昆;岛崎藤村文学中的自我[D];黑龙江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8789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8789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cda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