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侯方域诗文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12 11:51
   侯方域为“明末四公子”之一,又名列清初古文三大家,在明清之际产生过广泛的社会影响,历来对其研究亦重在散文成就及人格品评,本文全面考察了《壮悔堂文集》和《四忆堂诗集》,通过文本分析,体悟其作品的深层意蕴,追寻其风格流变,揭示作者高扬的生命理想和微妙的人生处境。 论文引言部分描述清初以来侯方域研究的学术历程及本文写作的缘起。主体部分共四章。第一章结合时代背景及侯方域的生平家世、师承交游讨论三个问题:侯氏家族与东林党之渊源对侯方域人格精神之熏陶;家学师承与侯方域文学思想之建构;交游活动对侯方域文学创作的影响。第二章对侯方域壮悔堂文的题材特点和艺术特征进行了具体分析,并探讨了壮悔堂文审美风格嬗变的轨迹、原因和审美效应。第三章从忧时悯乱、遁世归隐、故国情结和情深意笃等几个方面具体分析四忆堂诗的主题取向,并指出其诗作的艺术特色在于:溯流风雅,追步少陵;长于用典,善于寄兴:取材典型,诗备众体;以及风格多样,兼具雄浑悲壮与清丽悱恻之美。第四章通过古文理论和诗学观两方面来观照侯方域的文学思想,具体阐释其“运骨于气”,“才与法合”及弘扬唐宋古文传统的文学主张;并分析了以侯方域为首的雪苑社与云间派之异同,揭示其论诗宗旨。余论部分通过对清初三家之比较,简要评价侯方域散文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学位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3
【中图分类】:I206.2
【文章目录】: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侯方域的生平、家世、师承和交游
    一、 侯方域家世、生平简述
    二、 侯氏家族与东林党之渊源及对方域人格精神之熏陶
    三、 家学、师承与侯方域文学思想之建构
    四、 交游活动对侯方域文学创作的影响
        (一) 侯方域与雪苑社
        (二) 侯方域与东南文士
第二章 壮悔堂文的题材、艺术特征及审美风格之嬗变
    一、 壮悔堂文的题材、艺术特征
        (一) 独树一帜的叙传文
        (二) 纵横驰骋的议论文
        (三) 倾写怀抱的抒情文
    二、 壮悔堂文审美风格之嬗变
        (一) 嬗变之轨迹
        (二) 嬗变之原因
        (三) 嬗变之审美效应
第三章 四忆堂诗的主题取向和艺术特色
    一、 四忆堂诗的主题取向
        (一) 忧时悯乱
        (二) 遁世归隐
        (三) 故国情结
        (四) 情深谊笃
    二、 四忆堂诗的艺术特色
        (一) 溯流风雅,追步少陵
        (二) 长于用典,善于寄兴
        (三) 取材典型,诗备众体
        (四) 风格多样,兼具雄浑悲壮与清丽悱恻之美
第四章 侯方域文学思想刍探
    一、 古文理论
        (一) 挽明代文坛之弊,扬唐宋古文传统
        (二) “运骨于气”、“才与法合”的文论主张
    二、 诗学观
        (一) 论诗宗旨
        (二) 与云间派之异同
        (三) 侯方域对云间派之评价
余论 侯方域散文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一、 从清初三家观照侯方域散文之地位
    二、 从文风消长看侯方域散文的开拓之功
参考文献
后记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汪婷婷;;侯方域与冒襄[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年02期

2 庄国瑞;;王祎诗文研究[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3 徽无梦;;自写幽香纸上看[J];新青年(珍情);2011年01期

4 张红霞;;论《桃花扇》中的“功能性”人物[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5 王二川;;《月人词集·五》出版[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6 李凤花;;宋荦传论[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7 扈耕田;;晚明复社《留都防乱公揭》事件新议[J];史学月刊;2011年08期

8 谢超韫;;《浣纱记》与《桃花扇》爱情模式比较[J];文教资料;2011年24期

9 王海阔;;论孔尚任《桃花扇》中的幻灭思想[J];学理论;2011年18期

10 田斌;;《桃花扇》的语言艺术[J];文学教育(下);2011年08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张海新;张岱及其诗文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2 杨亮;宋末元初四明文士与诗文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

3 周敏;韩愈诗文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4 夏太娣;晚明南京剧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王恩俊;复社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6 徐爱梅;孔尚任和《桃花扇》新论[D];山东大学;2007年

7 王渭清;张衡诗文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8 李贞;清代至民初“虞初”系列选集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9 买艳霞;唐寅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玉琰;侯方域诗文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3年

2 刘春先;明末清初时局下的侯方域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

3 刘慧娟;段坚及其诗文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周密;“石湖地区历代诗文研究”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D];苏州大学;2011年

5 王媛;顾璘诗文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6 罗世杰;徐枋及其诗文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2年

7 朱寅;侯方域诗文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8 周陈希;张荫桓诗文研究[D];暨南大学;2012年

9 叶永翠;梁储诗文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10 张卫红;李濂诗文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8807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8807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0e6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