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艺术批评话语与视觉性隐喻

发布时间:2017-04-06 15:22

  本文关键词:艺术批评话语与视觉性隐喻,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在艺术批评领域,视觉艺术批评占据中心位置,艺术批评话语往往围绕视觉性主题展开。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观看与阐释的关系,探讨从"观看"到"说出"的内在转换机制。二是看与被看的关系,揭示视觉活动如何促成了主体自我意识的形成和主体间性的显现。艺术批评的传达无法回避如何将视觉对象转译为话语表述的问题,此问题又以两个相连层面的形式出现,一是思想的图像化,二是图像的语言化。其结果是,思想借助图像通过隐喻的转换在语言符号层面上转化为阐释性话语。视觉在人的诸感觉能力中的突出地位一直以来受到强调,视觉经验成为整理和理解人的其他经验的标尺,视觉性的话语表述因此而成为标准的表述模式。当视觉性的重要地位无限放大,以至于遮蔽和忽视了人的其他感觉能力和与之相应的表述逻辑的时候,就会形成视觉中心主义,它对于我们力图全面综合地进行艺术经验的转换和批评话语的表达有害无益。因此,用听觉等其他人类感觉以平衡与中和视觉的中心地位,将会使人的全部感受力得到全面唤醒和发展。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
【关键词】话语 隐喻 视觉性 视觉中心主义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艺术理论与批评的当代形态研究"[课题批准号10JJD750003]的中期成果
【分类号】:J05
【正文快照】: 艺术批评话语是艺术话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艺术接受者借助于理论对艺术对象的描述、解释与评价。艺术批评话语一方面反映艺术对象的诸种特点,另一方面又具有自身的特质。它既不能等同于艺术话语本身,又不是侧重于原理表述和术语反思的纯粹理论,它是联结理论与对象的桥梁。与

【共引文献】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孙燕;后现代主义与反阐释理论[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2 胡疆锋;亚文化的风格:抵抗与收编[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3 梅红;《读者》的品牌及审美分析[D];四川大学;2006年

4 黄戈;踪迹大化·其命唯新[D];南京艺术学院;2007年

5 李勇;媒介时代的审美问题研究[D];河南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娜;审视中国传统春节的视觉艺术创造[D];西南大学;2007年

2 徐扬;论视觉素养与高师美术教育[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3 杨松明;广告视觉传达结构的空间完成及文本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4 王慧敏;电视文化对青少年社会性别认知的影响[D];新疆大学;2007年

5 张莉;论锡伯族的传播风俗[D];新疆大学;2007年

6 黄文凯;视觉文化中的奇幻文学与影像[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7 饶黎;图形的力量[D];重庆大学;2007年

8 赵宝霞;论大众文化时代李碧华的小说创作[D];暨南大学;2007年

9 顾燕飞;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大隐之道—植入式广告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10 王迅;广告图像的视觉修辞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雄;文学文本中的隐喻认识[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2 龙娟;;自然与女性之隐喻的生态女性主义批评[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3 王鹏;;鲁迅与果戈理《狂人日记》艺术比较[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8年11期

4 ;隐喻与象征[J];缤纷;2003年11期

5 郭伟;;论超现实主义艺术隐喻世界的生成机制[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6 殷颢;;视觉艺术中的象征与隐喻[J];剧影月报;2009年04期

7 于敏;;用概念整合理论解读诗歌隐喻[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2010年05期

8 陈小斐;熊晶晶;;联觉现象及其在艺术创作中的表现[J];艺术教育;2011年06期

9 张沛;仿真之境:文学文本的隐喻生存形态[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10 张沛;比较:作为认知基本方法的隐喻机制——兼论比较研究的“哲学基础”问题[J];中国比较文学;200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高楠;;中国文艺学的转换之根及其话语现实[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2)[C];199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张沛;隐喻:比较研究的基本方法[N];中华读书报;2000年

2 谭旭东;追求文艺批评的原创性话语[N];中国文化报;2009年

3 南开大学 刘俐俐;摄影文学的互文性与阐释空间[N];文艺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苏东晓;审美无利害说与审美关系问题[D];复旦大学;2005年

2 邵维维;隐喻与反讽的诗学[D];吉林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春艳;罗曼·雅各布逊诗性功能理论阐释[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易建芳;欲望表述结构[D];中央美术学院;2005年

3 张国庆;论文学趣味[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4 徐俏颖;用信息理论分析《红楼梦》两译本中王熙凤话语翻译的信息传递[D];浙江大学;2007年

5 张皓;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文学本质论的演变[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6 魏艳丽;狼:隐喻的“他者”[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7 成红舞;西方女性主义文论在中国的译介与运用(1995.9—2005.12)[D];山东大学;2006年

8 田丽玲;拉德克利夫·霍尔的《孤寂深渊》和陈染的《私人生活》两部小说中的同性恋主题比较研究[D];贵州大学;2008年

9 哈比芭;从《高老头》与《贝姨》看傅雷的翻译[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喻晶晶;隐喻视域里的唐诗宋词英译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艺术批评话语与视觉性隐喻,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91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891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877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