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文学”中女性形象模式之探微
发布时间:2021-01-24 22:09
女性形象是中国诗学传统中富有文化意蕴与复杂审美的一种艺术符号,在政治意识高于一切的“文革”时代里,女性形象失去了传统的审美意义。在“男女都一样”的妇女解放与两性平等的文化语境中,“文革文学”以高度统一的政治话语方式,从叙事修辞与叙述定式上将时代女性塑造成“无性、无色、无情、无爱、无欲望”的性别形象模式。本论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阐述“文革文学”的定义、概况及其当前的研究状态,侧重分析性别视角下的“文革文学”研究特点与意义,并说明本文将以性别视角为切入点探讨“文革文学”中的女性形象模式;第二部分从文本修辞的角度考察“文革文学”对女性形象的塑造,主要从女性外表描写、文本中“花意象”与“树形象”的修辞特点上进行分析,试着发掘“文革文学”中女性的性别气质特征;第三部分探索和梳理文本内的两性关系,探讨“文革文学”的性别语境及其两性性别角色——“母亲”与“父亲”在文本内的缺失现象,试图从中析出女性性别角色的定位特征;第四部分从“文革”的若干“特型创作”上寻找文本外的叙述定式,透析“文革文学”的叙事意识,文学创作的一性化/男性化选择、爱情话语的缺失以及男性意识对文本情节的隐性设定等都展现出“...
【文章来源】:厦门大学福建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关于“文革文学”及其研究概况
二、性别视角下的“文革文学”研究
三、本文的研究主题与切入点
第一章 “文革文学”中女性形象的塑造
第一节 无性审美
第二节 “花意象”的修辞转移
第三节 “树形象”的象征意义
小结
第二章 “文革文学”中的两性关系
第一节 圣杯里的剑影:“文革文学”的性别语境
第二节 文本内两性关系的梳理
第三节 缺席的“母亲”
第四节 隐匿的“父亲”
小结
第三章 “文革文学”的叙事意识
第一节 “集体创作”的男性化
第二节 以“女”之名
第三节 “文革文学”的爱情话语
第四节 他设定
第五节 “女性文本”《分界线》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文学研究:从“女性”到“性别”——“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性别”学术研讨会述要[J]. 李祥林. 新余高专学报. 2005(06)
[2]政治文化与文革公开文学[J]. 董建辉.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01)
[3]无性的两性关系:性别文化视野中的1950-1970年代中国诗歌[J]. 李自芬. 社会科学研究. 2005(01)
[4]名噪一时的文革士兵写作组始末[J]. 张蕾. 档案时空(史料版). 2004(11)
[5]词义性别原型与构词模式[J]. 钱进. 江西社会科学. 2004(09)
[6]作为符号的女性——论“样板戏”中革命女性的异化[J]. 范玲娜.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 2004(04)
[7]“样板戏”叙事:“他者”观照下的女性革命神话[J]. 彭松乔.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4(01)
[8]“文革”农村小说:女性命运观照及伦理探索[J]. 任美衡.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5)
[9]现代作家性别与女性形象审美创造[J]. 姜燕.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3(04)
[10]男女伙伴关系与人类未来——《圣杯与剑》的启示[J]. 萧瀚. 开放时代. 2002(04)
本文编号:2998019
【文章来源】:厦门大学福建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关于“文革文学”及其研究概况
二、性别视角下的“文革文学”研究
三、本文的研究主题与切入点
第一章 “文革文学”中女性形象的塑造
第一节 无性审美
第二节 “花意象”的修辞转移
第三节 “树形象”的象征意义
小结
第二章 “文革文学”中的两性关系
第一节 圣杯里的剑影:“文革文学”的性别语境
第二节 文本内两性关系的梳理
第三节 缺席的“母亲”
第四节 隐匿的“父亲”
小结
第三章 “文革文学”的叙事意识
第一节 “集体创作”的男性化
第二节 以“女”之名
第三节 “文革文学”的爱情话语
第四节 他设定
第五节 “女性文本”《分界线》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文学研究:从“女性”到“性别”——“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性别”学术研讨会述要[J]. 李祥林. 新余高专学报. 2005(06)
[2]政治文化与文革公开文学[J]. 董建辉.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01)
[3]无性的两性关系:性别文化视野中的1950-1970年代中国诗歌[J]. 李自芬. 社会科学研究. 2005(01)
[4]名噪一时的文革士兵写作组始末[J]. 张蕾. 档案时空(史料版). 2004(11)
[5]词义性别原型与构词模式[J]. 钱进. 江西社会科学. 2004(09)
[6]作为符号的女性——论“样板戏”中革命女性的异化[J]. 范玲娜.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 2004(04)
[7]“样板戏”叙事:“他者”观照下的女性革命神话[J]. 彭松乔.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4(01)
[8]“文革”农村小说:女性命运观照及伦理探索[J]. 任美衡.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5)
[9]现代作家性别与女性形象审美创造[J]. 姜燕.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3(04)
[10]男女伙伴关系与人类未来——《圣杯与剑》的启示[J]. 萧瀚. 开放时代. 2002(04)
本文编号:29980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9980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