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钧衡:桐城派盛衰之际的现实文人
发布时间:2021-03-29 21:39
十九世纪上半叶,世界格局重新调整,中国社会潜伏着一股变动和不安。接踵而至的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起义迅速将这股变动推向高潮,衰败的不安的情绪笼罩着整个中国。同时期的桐城文派也与当时的社会时局一样,结束了“桐城三祖”推陈出新、创建一代文风的辉煌,转而以一种低调的沉默的态势缓慢发展。戴钧衡正是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一名桐城文人。身处盛衰之际,他自觉地观照自身和这个现实的社会,用现实的态度做人、行文,尽管生命短暂,却出色地成就了一番事业和诗文,成为桐城派中一个极具个性而不可替代的人物。本文将极力试图从戴钧衡的传世诗文中探取其原貌,呈现出一个桐城派盛衰之际的现实文人的形象。本文的前言部分是全方位解读戴钧衡的开端和基础。为何选择戴钧衡作为研究的对象,学界对戴钧衡的研究进展到何种程度,本文将以何种方法论进行论述、展开研究,研究过程中需要使用哪些材料,这一系列的问题都将在前言中得以解决。第一章论述的中心问题是戴钧衡及其创作与盛衰之际的桐城派。为了完整地论述清楚这个问题,首先需要介绍戴钧衡的生平,其次应当勾勒出戴钧衡在桐城派的历史进程中所处于的阶段,最后将对戴钧衡创作的诗与文做一番总括性质的介绍。第二章和第三章...
【文章来源】:安徽大学安徽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4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戴钧衡研究选题的确立
二、研究现状及方法论的使用
三、材料的收集
第一章 生平、时代与创作
一、戴钧衡其人
二、戴钧衡与盛衰之际的桐城派
三、文作与诗作
第二章 戴钧衡诗的现实性
一、戴钧衡的交游诗
二、戴钧衡的时局诗
三、戴钧衡与《昭昧詹言》
四、戴钧衡诗的现实性
第三章 戴钧衡文的现实性
一、戴钧衡论史
二、戴钧衡论兵论政
三、戴钧衡论学
四、戴钧衡文的现实性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试析桐城派作家心态发展变化[J]. 陈辉. 黑龙江史志. 2009(08)
[2]清代诗学理论批评视野中的诗气论[J]. 胡建次. 北方论丛. 2009(02)
[3]论桐城派的诗学观[J]. 鱼双燕. 文学教育(上). 2008(12)
[4]中国古代文体互参中“以高行卑”的体位定势[J]. 蒋寅. 中国社会科学. 2008(05)
[5]建构古典诗学批评的新范式——方东树“以文论诗”新论[J]. 李涛,卢佑诚. 皖西学院学报. 2007(06)
[6]论方东树《昭昧詹言》的诗学思想[J]. 钟耀.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4)
[7]传统学派的发展与区域文化因素——以桐城派为研究个案[J]. 曾光光. 贵州社会科学. 2007(02)
[8]曾国藩诗学理论平议[J]. 黄伟. 文学遗产. 2006(06)
[9]清代“桐城派”对黄庭坚诗歌的接受——以方东树《昭昧詹言》为中心[J]. 邱美琼.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6)
[10]论方东树的诗学渊源[J]. 龚敏. 中国韵文学刊. 2006(01)
本文编号:3108239
【文章来源】:安徽大学安徽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4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戴钧衡研究选题的确立
二、研究现状及方法论的使用
三、材料的收集
第一章 生平、时代与创作
一、戴钧衡其人
二、戴钧衡与盛衰之际的桐城派
三、文作与诗作
第二章 戴钧衡诗的现实性
一、戴钧衡的交游诗
二、戴钧衡的时局诗
三、戴钧衡与《昭昧詹言》
四、戴钧衡诗的现实性
第三章 戴钧衡文的现实性
一、戴钧衡论史
二、戴钧衡论兵论政
三、戴钧衡论学
四、戴钧衡文的现实性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试析桐城派作家心态发展变化[J]. 陈辉. 黑龙江史志. 2009(08)
[2]清代诗学理论批评视野中的诗气论[J]. 胡建次. 北方论丛. 2009(02)
[3]论桐城派的诗学观[J]. 鱼双燕. 文学教育(上). 2008(12)
[4]中国古代文体互参中“以高行卑”的体位定势[J]. 蒋寅. 中国社会科学. 2008(05)
[5]建构古典诗学批评的新范式——方东树“以文论诗”新论[J]. 李涛,卢佑诚. 皖西学院学报. 2007(06)
[6]论方东树《昭昧詹言》的诗学思想[J]. 钟耀.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4)
[7]传统学派的发展与区域文化因素——以桐城派为研究个案[J]. 曾光光. 贵州社会科学. 2007(02)
[8]曾国藩诗学理论平议[J]. 黄伟. 文学遗产. 2006(06)
[9]清代“桐城派”对黄庭坚诗歌的接受——以方东树《昭昧詹言》为中心[J]. 邱美琼.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6)
[10]论方东树的诗学渊源[J]. 龚敏. 中国韵文学刊. 2006(01)
本文编号:31082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31082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