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黄庭坚入蜀及蜀中创作研究

发布时间:2021-03-30 04:24
  黄庭坚是北宋著名的诗人和书法家,与苏轼齐名,并称“苏黄”,且开江西一派,影响深远。他曾于宋哲宗绍圣元年(1905),因编修《神宗实录》失实的罪名,被贬为涪州(今重庆涪陵)别驾,安置黔州(今重庆彭水),后又被移置到戎州(今四川宜宾),一直到元符三年(1100),才遇赦东归。黄庭坚在蜀中度过六年多的谪居生活,这对他的思想、诗歌理论以及文学创作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蜀中时期是研究黄庭坚不可忽视的重要阶段。为此,本文从以下几个部分进行探讨:首先,黄庭坚被贬入蜀既是他实事求是地坚持自己见解的结果,更与北宋党争有着直接的关系。虽然此时黄庭坚身处逆境,但是他却能万事随缘,自我排遣,通过登览文墨以自娱,在对蜀中子弟的交游讲学中来实现对祸福的超越,保持了达观自适的心态。正因为如此,黄庭坚在蜀中书法、诗歌理论、文学创作取得了重大成就的同时,他又为蜀中青年讲学,进而对巴蜀文学和文化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其次,黄庭坚在蜀中提出了一系列著名的诗歌理论:“性情说”、“以俗为雅、以故为新”、以及反对雕琢斧凿,主张诗歌创作应该简易、平淡、“不烦绳削而自合”。结合黄庭坚晚年被贬入蜀的遭遇及蜀中的思想和生活状况,本文... 

【文章来源】:四川师范大学四川省

【文章页数】:11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黄庭坚研究现状
    二、本文创新之处
第一节 黄庭坚入蜀及蜀中生活
    一、黄庭坚入蜀与北宋党争
    二、黄庭坚的蜀中生活
    三、黄庭坚的蜀中交游
        (一) 黄庭坚与蜀中地方官员的交往
        (二) 黄庭坚与蜀中友人的交往
        (三) 黄庭坚与蜀中弟子的交往
第二节 黄庭坚蜀中的诗歌理论
    一、蜀中诗论内容
        (一) 诗歌本体论——情性说
        (二) 诗歌创作论——雅新之变
        (三) 诗歌风格论——平淡自然
    二、蜀中“平淡自然”诗论产生原因
        (一) 晚年被贬入蜀与诗艺本身的深化
        (二) 黄庭坚蜀中对杜甫的推崇
        (三) 诗书相通——由黄庭坚蜀中书法成就到诗歌理论
第三节 黄庭坚蜀中的文学创作
    一、黄庭坚蜀中的诗歌
        (一) 诗歌风格的转变
        (二) 诗歌题材的丰富
    二、黄庭坚蜀中的词
        (一) 大量作词与词风的转变
        (二) 题材内容与真挚的情感
        (三) “以诗为词”与艺术手法
    三、黄庭坚蜀中的散文
        (一) 谈艺论道之文
        (二) 特产风情之文
        (三) 山水游记之文
        (四) 序赋之文
结论
参考文献
参考论文
后记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黄庭坚涪州行迹、交游和创作考述[J]. 李金荣.  重庆社会科学. 2006(10)
[2]论黄庭坚学陶诗[J]. 郑永晓.  文学遗产. 2006(04)
[3]论黄庭坚诗学思想和书法理论的互通与互补[J]. 王水照,由兴波.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02)
[4]论黄庭坚的书法美学观和书法创作成就[J]. 文师华.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02)
[5]黄庭坚对杜甫的继承与创新[J]. 吴国富.  九江学院学报. 2006(01)
[6]试论苏、黄齐名及其诗歌优劣之争[J]. 郑永晓.  重庆教育学院学报. 2005(05)
[7]山谷词系年考证商榷[J]. 陈志平.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5)
[8]关于黄山谷学杜的历史争议及重新认识[J]. 郑永晓.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8)
[9]试论苏、黄等词的同体异用现象[J]. 邓子勉.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3)
[10]20世纪的黄庭坚诗歌研究[J]. 叶帮义.  中国韵文学刊. 2004(01)



本文编号:31088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31088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202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