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文赋》“课无责有”说探微

发布时间:2021-12-08 21:50
  《文赋》“课无责有”说是陆机在玄学思潮的启发和影响下熔铸出来的一个重要文学理论命题,但学界对此还不太重视,本文拟分三章内容对此展开系统论述和深入研究。在第一章中,我们通过梳理先秦两汉哲学史和魏晋玄学思潮中的“虚无”、“寂寞”思想资源,明确了它们的理论内涵:“虚无”、“寂寞”在老庄哲学中通常被规定为“道”的两种基本属性;“道”在老庄哲学中有占据着至高无上的本体地位,用以描摹道之属性的“虚无”、“寂寞”有时也会因此沾溉上一些本体论色彩。魏晋时期,“虚无”、“寂寞”作为本体论范畴已经变得非常成熟。而在这些本体论范畴的背后却又蕴含着自然无为的政治理想和人生理想。魏晋玄学与陆机《文赋》之间是否存在渊源关系,学界对此还有争论,存在着“过度诠释”和“诠释不足”两种研究倾向。在第二章中,我们通过素描陆机文化个性的方式找到了“以无为本,有生于无”的魏晋玄学理论向《文赋》“课无责有”说进阶转换的中介和桥梁。第三章是全文的重点,主要用来探讨《文赋》“课无责有”说的多维理论内涵以及这一理论命题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所具有的重大理论价值和深远历史意义。笔者在收集、总结前人观点的基础上,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不同角度对“... 

【文章来源】:曲阜师范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3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魏晋“以无为本”的玄学理论综述
    (一) 老庄哲学中的“虚无”、“寂寞”思想资源
    (二) 两汉时期的“虚无”、“寂寞”思想资源
    (三) 魏晋玄学中的“虚无”、“寂寞”思想资源
第二章: 陆机“有无兼修”的文化个性素描
    (一) 家学传承与陆机文化个性的养成
    (二) 玄学浸染与陆机文化个性的转型
    (三) 小结
第三章: 《文赋》“课无责有”说的理论内涵解读
    (一) “虚无”、“寂寞”作为“宇宙本体”
    (二) “虚无”、“寂寞”作为“思想意蕴”
    (三) “虚无”、“寂寞”作为“虚静心态”
结语
参考文献
参考书目
在校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文赋》与儒家文学观[J]. 宋东阳.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4)
[2]20世纪《文赋》研究述评[J]. 李天道.  文学评论. 2005(05)
[3]陆机玄学思想浅析[J]. 杨秀英.  山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4(06)
[4]论《文赋》创作思想之渊源——兼与张少康先生商榷[J]. 黄娟.  中国文学研究. 2004(01)
[5]西晋玄风中的陆机及其诗文创作[J]. 孙争春.  职大学报. 2002(01)
[6]江东陆氏家风与陆机的文学创作[J]. 张天来.  东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04)
[7]从东吴学术文化特点看陆机文学理论和创作[J]. 汪春泓.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05)
[8]魏晋玄风与陆机《文赋》的思辨性[J]. 顾兆禄.  南京社会科学. 1994(10)
[9]“言意之辩”与《文赋》[J]. 赵泰靖.  河南电大. 1994(01)
[10]检论《文赋》[J]. 吴林伯.  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1(04)



本文编号:35293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35293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fa4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