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中国古代文人的休闲人生与文学创造 ——以陶渊明为例

发布时间:2021-12-17 16:27
  “休闲”是一个可以从多个角度定义的概念,马克思和席勒认为“休闲”是使人超越异化、回归生命自由的方式,是在强制性劳动之外才得以进行的自由创造活动,而王国维则在两篇具有休闲意味的文章中进一步探讨了如何打发休闲时光的问题。本文选定从文化角度来定义“休闲”,从文化角度看,“休闲”与审美创造之间有着紧密联系,本文挑选王国维的两篇具有休闲意味的文章来解读,提炼出审美活动是最高的休闲这一观点。以此为据,用休闲美学的观照视野来看中国古代士人的生存方式和生存空间对其文学审美创造的影响,指出中国古代士人的隐逸之道实乃休闲之路,并以陶渊明为具体个案,对其人生进行休闲美学解读,分析其具体休闲生活形态对于文学审美创造的影响,以及他以作诗为休闲方式对归隐生活进行的审美表述。此外,选取刘勰“入兴贵闲”和“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的文学创作理论以及庄子“逍遥游”的艺术精神为重点分析对象,探讨“休闲”与中国古代“虚静”这一得到众多文人唱和的重要文学创作理论之间存在的深层精神联系,指出中国古代文人的艺术“休闲”人生对于现代人精神生活而言具启发意义。 

【文章来源】:暨南大学广东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4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休闲:古代文人审美创造的重要话题
    第一节 关于休闲的界定问题
    第二节 休闲与审美创造之关系
第二章 中国古代士人生存方式与生存空间
    第一节 独善其身:迈向休闲之途的生存方式
    第二节 山水隐逸:文学审美创造的闲适之境
第三章 陶渊明人生的休闲美学解读
    第一节 陶渊明的休闲生活形态
    第二节 陶渊明的人生中“闲”的心态对文学创造的作用
    第三节 陶渊明以作诗为休闲的审美表述
第四章 以休闲之眼看中国古代“虚静”的文艺创作理论
    第一节 刘勰的“入兴贵闲”与“陶钧文思,贵在虚静”
    第二节 虚静:一种“逍遥游”的超越心态
余论
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饮酒》组诗、玄风与艺术人生——兼论陶渊明的人格探索及诗风特征[J]. 李展.  兰州学刊. 2006(05)
[2]心存忠义 心处闲逸——论陶渊明诗文创作体现的儒道精神[J]. 沈文凡,钟静.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1)
[3]从自然到虚静——谈先秦道家中心价值的转移[J]. 李怀春.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05(06)
[4]试论中国隐逸传统对现代休闲文化的启示[J]. 吴小龙.  浙江社会科学. 2005(06)
[5]试论中国古代休闲的“境界”[J]. 张玉勤.  广西社会科学. 2005(10)
[6]虚空澄明 物我两忘——探析“虚静”说[J]. 张玉霞.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5)
[7]陶渊明的回归意识及其人格魅力[J]. 赵海霞,邵延洁.  洛阳大学学报. 2005(03)
[8]陶渊明诗歌的生命主题及哲学思考[J]. 何蓓.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5)
[9]论古代士人的忧患意识与立言传世[J]. 焦泰平.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4)
[10]审美救赎论:从“人生的艺术化”到“审美化生存”[J]. 叶世祥.  温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3)



本文编号:35404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35404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649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