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宓与新文学
发布时间:2022-10-20 16:42
本论文探究吴宓与新文学的关系。吴宓本人是《学衡》杂志主编,“学衡派”的核心人物之一。学衡派被现代文学史定位为“新文化运动的反对派”,而吴宓本人早年又猛烈攻击新文学运动,且毕生坚持文化保守主义的立场,一直被视为是新文学的对立面和反对派。 除了吴宓早期对新文学的激烈批评外,通过对《吴宓日记》、《吴宓日记续编》、《学衡》、《大公报·文学副刊》等史料的梳理,可以发现他与新文学的关系并非如想象中的那样简单。不仅从理论上构建出自己理想的新文学,而且在自己主编的刊物上大量刊登新文学作品,并且撰写了篇幅不小的评论,甚至吴宓本人也采用新文学运动所倡导的白话进行创作和日常书写实践。通过对这些史料的细致解读,可以发现吴宓并不是一味地反对新文学。他赞赏的新文学作品到底有何特色,驱使他进行白话创作的动因何在。接着进一步探究在新文学运动蓬勃发展的形势下,吴宓对新文学态度转变的内因与外因,以及他本人的新文学观。 从吴宓这个新文学运动对立者的视角来看新文学,他的反对还有认同,都是一种特殊的“参与”新文学的方式,客观上也是对新文学的推动。本文丛吴宓对新文学的激烈批评、对新文学作品的评价及吴宓本人白话...
【文章页数】:8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论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新文化运动初期吴宓对新文化运动的批评
第一节 吴宓早年教育经历
第二节 留美期间吴宓反对新文化的言论
第二章 吴宓对新文学批评的转变
第一节 学衡创办之宗旨及吴宓的文化理想
第二节 吴宓对新文学之批评
第三节 学衡刊评白话小说
第四节 吴宓的白话书创作实践
第三章 吴宓主编《大公报·文学副刊》时对新文学的接受
第一节 大公报的编辑策略之变化
第二节 吴宓评价新文学作品
第三节 《大公报·文学副刊》与新诗的因缘
第四节 《大公报·文学副刊》中所见文学期刊
第四章 晚年吴宓眼中的新文学
第一节 晚年吴宓日记中对新文学作家及其作品之批评
第二节 吴宓理想中的新文学观
结语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自主选择与理论渊源——学衡派对新人文主义的接受方式和接受形态[J]. 李广琼. 中国文学研究. 2009(03)
[2]人生—人性—道德:吴宓文学思想的内在结构研究[J]. 孟祥春.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3)
[3]吴宓日记中的五四新文化运动[J]. 刘克敌. 书屋. 2009(04)
[4]“新人文主义”与东南学风——以“学衡派”与“新文化派”思想论争为中心[J]. 吴民祥.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1)
[5]世界文化语境中的《学衡》派[J]. 乐黛云. 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 2004(04)
[6]论吴宓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保守回应——以《吴宓日记》为中心[J]. 史云波.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2)
[7]吴宓研究资料索引[J]. 刘帆. 新文学史料. 2002(02)
[8]吴宓评茅盾和徐志摩[J]. 刘克敌. 泰安师专学报. 2002(01)
[9]学衡派与吴宓研究70年[J]. 张贺敏.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03)
[10]吴宓的“好梦”及其“难圆”──《学衡》存在期吴宓文化启蒙蓝图剖析[J]. 苏光文.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1999(02)
博士论文
[1]学术网络、知识传播中的文学译介研究[D]. 刘霁.复旦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694913
【文章页数】:8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论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新文化运动初期吴宓对新文化运动的批评
第一节 吴宓早年教育经历
第二节 留美期间吴宓反对新文化的言论
第二章 吴宓对新文学批评的转变
第一节 学衡创办之宗旨及吴宓的文化理想
第二节 吴宓对新文学之批评
第三节 学衡刊评白话小说
第四节 吴宓的白话书创作实践
第三章 吴宓主编《大公报·文学副刊》时对新文学的接受
第一节 大公报的编辑策略之变化
第二节 吴宓评价新文学作品
第三节 《大公报·文学副刊》与新诗的因缘
第四节 《大公报·文学副刊》中所见文学期刊
第四章 晚年吴宓眼中的新文学
第一节 晚年吴宓日记中对新文学作家及其作品之批评
第二节 吴宓理想中的新文学观
结语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自主选择与理论渊源——学衡派对新人文主义的接受方式和接受形态[J]. 李广琼. 中国文学研究. 2009(03)
[2]人生—人性—道德:吴宓文学思想的内在结构研究[J]. 孟祥春.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3)
[3]吴宓日记中的五四新文化运动[J]. 刘克敌. 书屋. 2009(04)
[4]“新人文主义”与东南学风——以“学衡派”与“新文化派”思想论争为中心[J]. 吴民祥.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1)
[5]世界文化语境中的《学衡》派[J]. 乐黛云. 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 2004(04)
[6]论吴宓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保守回应——以《吴宓日记》为中心[J]. 史云波.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2)
[7]吴宓研究资料索引[J]. 刘帆. 新文学史料. 2002(02)
[8]吴宓评茅盾和徐志摩[J]. 刘克敌. 泰安师专学报. 2002(01)
[9]学衡派与吴宓研究70年[J]. 张贺敏.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03)
[10]吴宓的“好梦”及其“难圆”──《学衡》存在期吴宓文化启蒙蓝图剖析[J]. 苏光文.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1999(02)
博士论文
[1]学术网络、知识传播中的文学译介研究[D]. 刘霁.复旦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6949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3694913.html